□李建中

新疆乌伦古湖迎来“冬捕”季。新华社记者 沙达提 摄

杨万里有诗曰:“月是小春春未生,节名大雪雪何曾。”对南方不少地区的人们来说,大雪正是这样一个有些“尴尬”的节气:此时尚属“小阳春”,但却缺少一些春天的生机;此时正值大雪节令,但又何曾见到降雪呢? 不过,对于二十四节气起源地的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此时的气候、物候与“大雪”节令倒是协调一致的。

大雪,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时间在每年公历的12月6-8日,今年在12月7日。关于大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是这样阐释的:“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大雪节气虽与天气预报里说的“大雪”是不同的概念,但也意味着天气比小雪时更冷,降雪的强度和可能性也更大。

石棉县栗子坪乡孟获村迎来冬雪。黄刚 摄(视觉四川)

下雪啦

“雪”是水汽遇冷的产物,代表寒冷与降水。此时,黄河流域一带已渐有积雪;在更北的地方,则早已大雪纷飞了。黄河流域以南地区,也陆续进入冬季。不过,在华南特别是珠三角及海南省,依然天气温暖、草木葱郁。

大雪并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但节气的到来,意味着气温明显下降、天气越来越冷。如果说小雪时降雪方式是雨雪交替的话,那么大雪时则是满地积雪了。在民间,人们相信二十四节气各有一个节气神。在传统年画中,小雪的节气神通常手持一面“招雪旗”,大雪的节气神则用手使劲摇晃着“招雪旗”。由此可见,在人们的观念中,小雪是开始下雪的节气,大雪是频繁下雪的节气。

下雪是一种对农业生产非常有益的天气,雪是肥料、是被子、是生态农药。川渝地区流传有“大雪纷纷是丰年”的谚语,“瑞雪兆丰年”更是人尽皆知的成语,这些都是古人在千百年的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经验。在今天看来,包含着诸多科学原理。根据测算,雪里面的氮化物是雨水的四、五倍,所以下一场雪便相当于施了一次氮肥。雪是慢慢融化后缓缓渗入地下的,对土地的滋润作用比降雨更温和,更持久。而长时间未融化的积雪,则相当于为越冬作物盖上了一层被子,所以有“冬天雪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农谚。雪还是一种无公害的生态农药,可以杀死土地里和作物上的诸多病菌、害虫。

关于大雪三候,古人是这样总结的:“一候鹖鴠(hé dàn)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

鹖鴠,即寒号鸟。古人认为,鹖鴠是一种特别懒惰、特别爱啼叫的鸟。因为懒,就不筑巢,只好栖息在岩洞或裂缝中;因为没有巢,冬天来了经不住寒冷,便会在哆嗦中发出一声声的哀嚎。而到了大雪节气,天气更加寒冷,黑夜更加漫长,盼着天明的鹖鴠索性放弃鸣叫。鹖鴠不鸣,是大雪时昼短夜长的表征。

古话说:“虎啸生风,龙腾云起。”古人认为,虎和龙一样,既是天气变化的源动力,也是季节变换的最先感应者。大雪时节阴气特别旺盛,但正所谓盛极而衰,此时已有一丝阳气开始萌动。于是感应到阳气萌动的老虎开始求偶了,进入到一年一度的繁殖期。

荔,不是荔枝,而是指马兰草,即马兰花。据说它能在旺盛的阴气中感受到一丝阳气的萌动,在大雪和冰冻的情况下顽强地长出新芽,代表了寒冬中稀有的生机。

对于下雪,不同的动物有着不同的好恶。谚语说:“落雪狗欢喜,麻雀一肚气。”据说积雪能掩盖狗留下的气味,于是狗们纷纷发现一片片的“无主之地”,自然高兴得满地撒欢儿。麻雀不喜欢下雪,是因为下雪后“粮食”都被“雪藏”了,自己就得挨饿了。

南充嘉陵区世阳镇村民做腊肉。 余中华 摄(视觉四川)

腌肉啦

大雪,是初冬迈向隆冬的过渡时段。该怎么样过好这个节气呢?有些什么样的民俗活动?

我国很多地方都有大雪前后制作腊肉的习俗,尤其在南方,人们对腊味更是情有独钟。“未曾过年,先肥屋檐。”说的便是大雪节气期间,家家户户屋檐下都会挂上腌肉、香肠、咸鱼等腌制品,成为这一时节的一道独特风景。在南京,有“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的俗语,大雪节气一到,人们就忙着腌肉了。在四川、重庆各地,大雪前后家家户户开始制作腊肉、香肠。川渝腊肉以肥瘦搭配均匀的坐墩肉、五花肉、二刀肉为主,划成重约一两斤的条块,这样的大小,既便于腌制时入味,也方便晾挂。将炒制好的配料抹在肉上,放在盆子里,盖上盖子。几天后翻一个面,再等几天后取出挂到通风处。过去,制作川味腊肉时,要把肉挂到火塘上方让烟火慢慢熏干,也有燃烧柏树丫枝进行熏制的。这样的腊肉,烟火气更重一些,有一种特殊的诱人香味。

每年大雪节气到来后,东北各地有破冰捕鱼的习俗。渔网有时是在河水或湖水封冻前就下好,此时被网住的鱼常常很多,所以收网既是一项技术活更是一项体力活,需要捕鱼队伍齐心协力才能完成。这样的凿冰捕鱼,常常一网就可打上成百上千条鱼,成为附近人们重要的节日活动。在台湾海峡两岸,有“小雪小到,大雪大到”的渔谚,说的是小雪时节乌鱼群开始慢慢进入海峡,到了大雪时节,随着气温进一步降低,数量庞大的乌鱼群向南回流,汇集于此,成为台湾岛西部沿海地区捕获乌鱼的最佳时节。

大雪以后天气渐冷,保暖御寒的秘诀之一是吃。在山东北部,民间有“碌碡顶了门,光喝红黏粥”之说,意思是天冷不再串门,在家喝暖乎乎的红薯粥便是好日子。大雪节气喝一碗热乎乎的红薯粥,既暖身又美味还健康。南京人冬天特别爱吃罗卜,在老城南一带,至今还保留着吃萝卜圆子的习俗。过去,在菜场或街头,有很多卖萝卜圆子的铺子和摊子。大雪节气到了,人们围坐在摊子前,看着摊主将萝卜洗净削皮后切成丝,掺进一些面粉调和成糊状,放进虾末和姜葱盐等调料团成圆子,然后放入沸水中,煮熟后舀出盛在碗中,撒上一些蒜花,闻起来清香无比,吃起来有滋有味。萝卜圆子也可放入油锅中炸至澄黄捞出,则又是一番滋味。

大雪时节人们还会做些什么呢?堆雪人、打雪仗、滚雪球、溜冰、滑雪,这些是古人今人都喜欢的娱乐方式。古代的文人雅士们还喜欢借雪抒怀,有像白居易那样把酒言欢、烹雪煮茶的,有像卢梅坡那样踏雪寻梅的,也有像刘义庆那样借雪斗诗的。

游客在雪中的雅安蒙顶山上。黄刚 摄(视觉四川)

穿袄啦

大雪时节的显著气候特征,就是下雪和降温。在强冷空气肆虐时,南方不少地区也会出现霜冻。北方虽然天寒地冻,但屋内有暖气。南方虽然温度不算低,但寒风冷雨也常冻得人瑟瑟发抖。所以有人调侃说:冬天北方的冷是身体攻击,干冷,冷皮;南方的冷是精神攻击,湿冷,冻骨。

面对寒冷天气,御寒成为头等大事,要像歌曲里唱的“下雪别忘穿棉袄”。除多穿衣服保暖外,饮食滋补、日常起居和运动健身也是非常重要的保暖养生手段。

俗话说:“冬天进补,开春打虎。”冬天是进补的好季节,大雪是进补的好时节。不过,冬天进补并没有一个统一的“食单”,古人总结的经验是:最好根据当地的环境和气候,采取因地制宜的进补方式。比如北方气候寒冷,可多吃一些牛羊肉肉补充身体元气,增加御寒能力;江南不太冷的地方,更适合用鸭、鱼等温补;在气候干燥的地方,滋补时还需增加冰糖、百合等甘润的食物,防止身体上火。总体来说,都应少吃生、冷、黏、硬的东西,多吃水果和多喝水。大雪节气前后,正值桔子、柚子、脐橙等柑桔类水果大量上市,多吃一些可以防治鼻炎、消痰止咳。多喝水则有利于氧气的供给,使呼吸顺畅,以便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早睡早起”是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但大雪时节适当“早睡晚起”更好。待日出后再起床,这样能更好地躲避严寒、涵养人体阴气。虽然天气寒冷,但也别忘了保持室内通风,白天适度开启窗户让空气对流,夜晚也不应将窗户完全关闭。在空气干燥又终日开放暖气的北方,室内还应注意保湿。向地上适当洒些水,在散热设施附近放一盆水,或者使用加湿器,都可起到保持室内空气湿润的作用。此外,在室内养几盆花草,也可调节湿度,使室内保持空气清新。

大雪时节,须特别注意关节保暖。人的关节附近多是肌腱、韧带等血管分布较少的组织,平常温度相对较低,而且四肢关节又常常暴露在外,更易散失温度,使血液循环变差,容易出现炎症。每天坚持用温水泡手泡脚,可避免或减缓关节炎症。

至于运动,如果空气不好、浓雾遮天,可选择室内运动项目,如传统养生运动“八段锦”。户外运动时,最好选择在早上太阳出来后或下午太阳下山前进行。运动项目可选择应时应景的滑雪、溜冰,也可选择慢跑、快走等主要以锻炼心肺功能为主的耐力运动,减少球类等对抗类运动。运动量应由小到大,先热身,待肢体和关节及肌体适应后再加大运动量,身体发热后应逐渐脱减衣服,尽量减少身体暴露,运动后要及时擦干汗水,添加衣服保暖。

降雪,是冷暖空气成功约会的结果。下一场雪并不容易,如果只有冷空气前来,结果只是一阵风;如果只有暖空气等待,结果只是一场雾;即便冷暖空气都按约赴会了,若气温高了,结果也只是一场雨。

歌曲《选择》这样唱道:“风起的日子,笑看落花;雪舞的时节,举杯向月。”大雪时节,不妨选择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大自然和生活中那些真切的美好,溜冰滑雪、踏雪寻梅、烹雪煮茶、宅家独处……都能感受到无限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