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零!11月28日零时,成都实现14天本土病例零新增。11月23日零时,成都13个中高风险地区“清零”,全域降为低风险地区。自11月2日报告1例本土确诊病例以来,成都又一次打响疫情防控遭遇战。

成都虽然经历了多次抗疫,但这次面对升级后更“狡猾”的德尔塔病毒,无论是从风险点位,还是从防控规模,或者是从应对等级等方面来看,都算得上是一场真正的遭遇战和攻坚战。在短短20多天时间里,成都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的严峻挑战和考验,同时也用实际行动答出了大城战疫的“申论卷”。

大城战疫,临危不惧。客观而言,在10月17日以来所引发的全国新一轮本土疫情传播蔓延中,20多个省份都采取了果断措施,但在这场短兵相接的疫情防控遭遇战中,成都所面临的压力尤其巨大。因为成都是一座超大城市,一旦控制不力,必将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重压之下,成都既展示出了临危不惧的胆识,更拿出了临危不惧的措施办法。出现首例本土确诊病例之后,成都迅即进入了战斗状态,及时激活了应急防控体系。应急指挥体系高效运行。组建省市联合工作专班,并启动扁平化临战指挥体系,每日会商研判疫情形势、制定应对处置方案,适时掌控疫情防控变化,做到了靠前指挥,精准施策,精准防控。协同流调溯源机制同步完善。公安、卫健、疾控、大数据、通信等部门协同,一旦出现确诊病例,流调溯源即刻展开,为疫情防控赢得了时间和空间。分级分类管控措施精准到位。在“三区”管理基础上,增加“红橙黄”三级风险点位,分类管理;在“三色”基础上实行风险人员清单、核酸检测人员清单、管控人员清单“三张清单”管理,稳定了社会大局。创新应急黄码应用方式和管理,有效识别了防控范围,及时遏制了疫情扩散风险点。

大城战疫,凝心聚力。疫情防控为人民,疫情防控靠人民。越是在关键时刻,越是面对巨大压力,越是要激发各方面力量,形成强大的战疫合力。从核酸检测,到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的社会秩序维护与“三区”范围内人民群众的生活保障,从社区干部、志愿者,到居民群众和商家企业,从主城区,到郊区,从中高风险地区,到低风险地区,大家都做到了与城市同呼吸、共命运,做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从医务人员的逆行支援,到志愿者的主动参与,从商家的积极捐赠,到小区群众的自我防控,每个人都没有置身事外,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参与全市“一盘棋”的疫情防控。尤其是面对数百万人的大规模全员核酸检测时,无论是细雨纷飞的白天,还是寒风凛冽的深夜,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即便排起了蜿蜒的长龙,苦站几个小时,大家都没有丝毫的怨言,而是给予了积极的支持与配合。疫情之下,大家都是参与者。无论是机关干部,还是社区干部,或者医务工作者,大家都主动坚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线,担起了自己的责任使命,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实际行动共筑起了一道城市人民的牢固防线。

大城战疫,以战促治。作为一座超大城市,在应对大范围的疫情防控时,既要着力控制当下的疫情,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也要着眼长远,利用这一场遭遇战和攻坚战来检验自身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城市治理,一手抓开局之年的各项重点工作,如何做到有条不紊,统筹有效,这是大城战疫的关键所在。以战促治,这是成都大城战疫的“心法”与亮点。面对来势汹汹的本土疫情传播,作为城市的主政者不能被动应战,不能顾此失彼,而是要主动作为,变被动为主动,要把战疫当成一场另类的考试,既要沉着应对,也要临机应变,更要创新求变。疫情防控一旦得到有效控制,成都市就即刻着手谋划思考如何重启经济,重新点燃中高风险地区的城市“烟火气”。当成都宣布全域低风险的同时,发改、经信、商务、文旅等多个部门组团,“端出”上百条针对性举措,提振市场、抚慰人心,冲刺年度目标,后续的组合拳成套打出,短时间内就恢复了城市的生机与活力。疫情得到根本控制之后,成都也启动了针对本轮疫情传播的复盘会议,直面问题不足,采取“解剖麻雀”式的自我反思,采取“亡羊补牢”式的查漏补缺。经历“大考”之后的成都,部署以智慧蓉城建设为牵引,以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公共管理、数字经济、经济发展为重点,搭建实时感知、全域覆盖的城市运行生命体征体系。大城战疫,成都交出了精彩答卷。(张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