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四川日报
《四川日报》2020年3月4日 04版
原文如下↓
英雄攀枝花,阳光康养地。王东 摄
3月的攀枝花,满城“英雄花”开,灿若云霞;奔流千里的金沙江水激荡在高山峡谷之间,一往无前。
尽管街上的行人都还戴着口罩,但整个城市已逐渐恢复往日的活力。成昆复线米攀段工地,机器轰鸣;攀钢含钒钢轨生产线,开足马力;城里超市菜场,购销两旺;乡村田间地头,耕作正忙……
追梦55载,在这个特殊的春天,攀枝花奔跑的脚步,依旧铿锵。
1月9日,攀枝花至昆明动车开通运营,结束了攀枝花不通动车的历史。王东 摄
三代接力,“三线精神”成“基因”
3月1日,身为“攀三代”的思扬,在大学网络思政课堂上传了一篇配图短文,照片的主角是一朵捧在手里的攀枝花,背景是虚化的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
“博物馆像一朵放大的攀枝花,那里存放着故乡的过去。当年的号子已听不到,但记忆没有消失。”他通过简短的文字向天南海北的师生讲述祖辈和父辈接力奋斗的传奇。
尽管博物馆因为战“疫”暂停开放,但和思扬一样,每天仍有市民到馆外广场留影,更多的人则是选择在“云端”逛馆。
“三线精神”已成为攀枝花人心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高地”。
蹚过时间的长河,可以清晰看到攀枝花一路走来的历史坐标。
1958年3月21日,成都。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将攀枝花开发建设正式纳入国家计划。
1964年5月15日,北京。中央工作会议提出一、二、三线建设布局,攀枝花被列为三线建设重点。
1965年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成立攀枝花特区人民委员会。攀枝花特区,成为新中国第一个资源开发特区。
1965年3月4日,中央领导同志在《加强攀枝花工业区建设的报告》上批示:“此件很好。”这一天,成为攀枝花开发建设纪念日。
从那时起,一幅绚丽恢宏的开发建设画卷,在攀西大裂谷徐徐展开。
三线建设时期,在无水、无电、无路、无住房等艰苦条件下,攀枝花创造了用普通高炉将“呆矿”变“宝藏”、突破“地质禁区”建成成昆铁路等世界工业史、交通史上的奇迹,建起了被誉为“象牙微雕”钢城的攀钢和“车轮上的工业基地”,探索出了一条在大山区建设大工业的可行路径,为国家三线建设提供了标杆,被史学界誉为“三线建设的成功典范和光辉缩影”。
改革开放大潮中,攀枝花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从攀钢开全国大型国有企业经营承包、向国际银团贷款搞建设之先河,到跻身全国第二批开放城市、由渡口市更名为攀枝花市,再到在国内率先全面实行国际招标、按照菲迪克合同条款实施工程建设管理,建成20世纪亚洲最大水电站“二滩水电站”……一系列在全国叫得响的改革壮举,推动攀枝花建立了以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的特色工业体系,在全省率先迈入新兴大城市行列,有力带动了周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攀枝花直面资源型城市发展挑战,抢抓西部大开发等战略机遇,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做好钒钛、阳光“两篇文章”,打造教育、医疗、信息、文化、创新“五大区域高地”,人均GDP、城乡居民收入、工业化率和城镇化率等长期位居全省前列,跻身中国地级市民生发展百强榜、中国城市宜居竞争力排行榜50强,加速实现由钢铁之城向钒钛之都、由工矿基地向康养胜地、由传统三线建设城市向区域中心城市的重大转变。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攀枝花55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牢记使命的英雄史诗。
1965年,“攀三代”思扬的祖父和祖母携手走出大学校门,千里迢迢从东北来到“七户人家一棵树”的攀枝花,在钒钛磁铁矿矿山脚下安家,一干就是一辈子。和这对伉俪一样,数十万建设者在国家使命的感召下,从全国各地汇聚到这里,“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
在老一辈三线建设者的精神感召下,“攀二代”“攀三代”接力奔跑,奋力追梦。
科技攻关一线,攀钢集团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韩振宇,破解热处理钢轨多项技术难题,创造四项世界之最。
企业生产一线,“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周树春,带领徒弟曾正超、宁显海苦练技艺,勇夺第43届、44届世界技能大赛冠军,在国际“擂台”上展现“大国工匠”风采。
脱贫攻坚一线,“90后”援助木里藏区干部刘以章,把村里的点滴小事都当作民生大事来做,成为当地脱贫摘帽的主心骨和“领头雁”。
“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已铭刻在城市的记忆里、流淌进市民的血脉中,成为攀枝花为国担当、英雄辈出的强大“基因”。
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王东 摄
双重考验,危难时刻显本色
2月29日,武汉汉阳方舱医院。年满28岁的攀枝花市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肖敏在密集的微信祝福中,见证了又一批新冠肺炎患者康复出院。她动情地说:“长这么大,第一次以这样的方式过生,很感动、很难忘!”
同一天,攀枝花市东区。正在值守点吃泡面的金桥社区工作人员任剑,收到了“攀枝花已连续11天无新增确诊病例”的消息。“长这么大,第一次把各种口味的方便面都吃了个遍,我觉得值!”
在攀枝花,千千万万的人像肖敏和任剑一样,在危难时刻选择了“逆行”。
大事难事见担当。攀枝花市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干部第一时间响应市委号召,“守纪律、提效能、强执行、做表率”,以艰苦创业、为国担当的三线建设者为榜样,自觉扛起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的政治责任,冲在一线、干在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党员干部“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的先锋模范风采。2105名第一书记、挂职干部、优秀年轻干部响应组织选派奔赴基层,充实一线干部力量,在“大战”中践行初心使命,在“大考”中书写合格答卷。58个临时党支部建在第一线,组建党员突击队、先锋队、服务队828个,设立党员先锋岗530个,做到防控战斗在哪里,支部就建到哪里,党员作用发挥就覆盖到哪里,让党旗始终在急难险重第一线、服务群众最前沿和经济发展主战场高高飘扬。
无私奉献显本色。全市两万余名青年志愿者第一时间响应战“疫”志愿服务“集结号”,在疫情防控、科普宣传、心理疏导、服务居民第一线建立志愿服务站60个,分类、分区域开展专业和综合志愿服务,累计服务群众84.56万人次。1800多名退役军人退伍不褪色,组建62支志愿服务队主动加入到各乡(镇)、街道、社区防控队伍,还带动2500余名普通市民参与志愿服务。居民居家观察,社区干部、志愿者客串“快递小哥”,为大家跑腿采购日常所需。
大爱无疆用真情。在武汉抗击疫情第一线,攀枝花驰援湖北医疗队的40名医护人员来自8家医院。他们紧密协作,与时间赛跑,同病魔较量,用跨越千山万水的无疆大爱,让“三线精神”闪耀方舱,点亮一盏盏守护生命的希望之灯。不少患者表示,待花开“疫”散,一定要去攀枝花走一走、看一看,感谢攀枝花人,欣赏攀枝花的风景。在攀枝花康养的外地老人,同样备受关爱,驻地干部、民警嘘寒问暖,送口罩、水果、生活用品上门。结伴而来的左明星等4位武汉老人说,疫情让他们在他乡找到了“亲戚”。细致入微的守护,更是让在攀冬训的国家射箭队、皮划艇激流回旋队、汤加国家队等 17 支中外运动队433名运动员、教练员和体育官员倍感放心。
科学应考求精准。面对防控和发展双重“大考”,攀枝花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和有效机制,科学应对、精准施策。坚持分类收治、集中诊疗、精准施治、跟踪回访,细化联合治疗方案,实现16个确诊病例100%治愈。运用大数据、互联网、“云购物”为疫情防控和市民生活提供便利,让数据“多跑腿”,让市民“少见面”,打通疫情防控与服务保障“最后一公里”。打通对外交通“大动脉”,畅通市内交通“微循环”,保障农民工有序返岗复工、市民便捷出行。实行“一厂一组”“一企一策”,分区分级复工复产,建立市级领导和市级部门全覆盖联系333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帮扶机制和20条政策措施。推进重点项目加快开工复工,储备3月拟开工项目60个,总投资140余亿元;梳理市级重大产业化项目50个,其中16个被纳入省级重点工业和技改重点推进项目。70个驻村工作组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指导农户有序进行春耕生产,打通农产品外销渠道。
截至3月1日,全市333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复产272户,复产率81.7%。成昆铁路扩能改造工程、金沙水电站等省市重大项目全面复工22个,复工率84.6%。129户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已复工81户,复工率62.8%。
“大考”中的攀枝花,再显三线建设时期不惧风雨、不畏险阻的英雄本色。
攀枝花市唯一一家口罩生产企业,春节期间坚持生产,与疫情赛跑。王东 摄
使命在肩,英雄城市再出发
钒钛新城金江片区“产城融合”规划建设紧锣密鼓推进,攀西科技城三线建设干部学院、市政务服务中心二期、新区医院、天星湖公园、干桂路等项目相继复工。近来,攀枝花“两城”建设再度提速,新项目密集启动。
今年的发展大盘里,攀西科技城将推出重点项目60个,钒钛新城已确定项目150个。
加快“两城”建设,既是对新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也有着开辟城市永续发展新空间的深思熟虑。
钒钛新城由“钒钛”和“新城”两大要素构成,主要承担以产城融合推动钒钛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的使命,其有“三大定位”:攀枝花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攀西经济区新的增长极、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的重要引擎。
攀西科技城则立足攀西、放眼全国,以“科技”为名,突出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文化发展,承担集聚高端资源要素、牵引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打造综合性高端性“大科技”城市新区的使命,其同样有“三大定位”:川西南滇西北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产业孵化中心、“五大区域高地”突显区、攀枝花市民中心。
目前,“两城”建设正按照“生态优先、产业立根、创新驱动、产城融合”的原则,从规划引领、产业发展、创新驱动、要素保障、体制机制改革、交通枢纽建设六大方面着手,切切实实为人们带来看得见的幸福,努力让城市“温暖”起来、让产业“强劲”起来。
承载123万攀枝花人民对更加美好生活的期盼,钒钛新城将推动攀枝花的钒钛产品更多地应用在航空航天、石油化工、军工等领域;而攀西科技城不仅能够提升城市形象,助力攀枝花康养旅游发展,更能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让更多人才汇聚于此,在这里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攀枝花再出发,岂止是“两城”,更瞄准国家在成渝布局的宏大“双城”。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此后不久,攀枝花市委十届八次全会提出,要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新的国家战略中发挥新的作用、做出新贡献。
如果说“两城”建设是攀枝花再出发的历史选择,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就是攀枝花对历史机遇的主动对接,力求“进”国家战略之格局,“借”国家战略之伟力。
攀枝花与成渝相距甚远,如何融入?
攀枝花有更强的忧患意识。作为省内距成都最远的城市,攀枝花没有坐在“观众席”上远观,而是以更强烈的危机意识、更艰辛的努力,主动登台“同唱一出戏”,把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一项重大使命。
攀枝花有更新的发展思维。主动加强与中央部委、省级部门和成都市、重庆市的对接联系,“读懂悟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政策盘子”,研究贯彻落实举措;找准融入“切口”,形成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政策、资源、产业和基础设施等各要素的同向融通、同频共振,借势发力。攀枝花有更准的发力“点位”。聚焦产业、交通、城市“三大领域”,坚持做大产业聚合、做强交通牵引、做优城市承载,努力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独具特色、不可或缺的重要支点城市。
攀枝花有更实的主动作为。“两城”建设,既与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脉相承,更是攀枝花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强力“双翼”。全市上下正从更高的站位、更大的范围、更深的层面、更宽的视野来推进“两城”建设,把“两城”建设的“成绩单”转化为重返国家战略的“入场券”。
2月24日,攀枝花成立“攀钢航母舰队”领导小组,进一步深化地企合作,把攀钢打造成千亿级的世界级钒钛企业,建设一支优秀的“攀钢航母舰队”集体“出海”,加快打造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筑牢攀枝花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坚实基础。
2月27日,攀枝花市委、市政府再次专题研究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研究报告及“四重”清单编制工作,全力推进写实交好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申请书”。
秉承“三线荣光”,再赴国家战略,“英雄攀枝花·阳光康养地”已重整行装再出发。
攀西科技城夜景。石磊 摄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