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瑞林
11月15日,中国电子(泸州)产业园内,四川长城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正在高效运行,这里基本实现了生产线智能化,年产“泸州造”电脑可达30万台。从签约到投产不到3个月的时间,这个总投资120亿元的项目,在泸州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实现“小步快跑”,充分印证了“泸州速度”。
与此同时,泸州长江二桥施工现场传来阵阵机器轰鸣声,各项工作紧锣密鼓,预计12月31日前实现主桥先导索过江,明年6月进行桥面钢桁梁吊装。大桥建成后,将成为泸州东西向进出城主通道,大幅缩短出行时间。一桥飞架东西,让群众感受到了“泸州温度”。
如果用5年的标尺,来衡量一座城市的发展,那么对于泸州而言,过去5年,无疑是一次跨越、一次蝶变。
在这1800余天里,泸州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抢抓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机遇,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影响,较好地完成了中国共产党泸州市第八次代表大会确定的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生了快速而深刻的改变。
在这1800余天里,泸州深入实施开放引领、产业升级、城市提质、乡村振兴、民生改善、生态环保“六大攻坚行动”,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积蓄发展新力量、增创发展新优势、取得发展新成效,为建设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打下了坚实基础。
11月16日至19日,中国共产党泸州市第九次代表大会召开。泸州明确,今后5年,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主动适应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有效融入新发展格局,实施“一体两翼”特色发展战略,奋力建设“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人民共享高品质生活、区域服务力和核心竞争力更强”的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一体两翼”,是泸州遵循省委“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提出的区域化特色发展战略,“一体”即泸州市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东翼”即毗邻重庆的泸州市泸县、合江县,“南翼”即位于乌蒙山区的泸州市叙永县、古蔺县。
鸟瞰泸州。(泸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抓大引强
浓墨重彩
早上9点19分,从泸州站始发的D1758次列车驶出站台,一路向前,到达成都东站后,继续开往广州南站。
今年6月28日,经过5年攻坚,泸州市委、市政府“一号工程”——绵泸高铁内自泸段正式通车运营,标志着泸州实现高铁“零突破”。高铁开通近5个月,泸州站旅客发送量超过50万人次。自10月31日起,绵泸高铁内自泸段又新增两对高峰线列车,进一步满足群众的出行需求。
铁路短板补齐,还要延长。当前,泸州的铁路网络在不断织密。
在渝昆高铁重点控制性工程泸州沱江特大桥施工现场,大桥北岸下塔柱最后一节段施工即将完成。渝昆高铁全线建成后,重庆至昆明将新增一条高铁大通道,对于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滇中城市群之间的紧密联系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沱江特大桥上游3公里处,隆黄铁路隆昌至叙永段扩能改造工程沱江铁路特大桥主墩首桩已经成功浇筑。隆黄铁路全面建成后,将形成西南地区大宗货物出海的又一重要南下通道,促进成渝地区、川南地区与北部湾地区货物快速通达和经贸往来。
“十三五”期间,泸州在建设“铁、水、公、空、邮”综合立体交通枢纽的道路上加速前行,大道如虹通四方,一组数据足以说明——
5年里,累计完成投资637亿元。其中,高铁客运实现“零突破”,货运铁路建成里程达265公里;公路总里程1.97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33公里,居川南第1位;云龙机场通航城市47个,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80万人次;泸州港常年每周开行13班内支线班轮,3条近洋航线、14条铁水联运班列。
中国共产党泸州市第九次代表大会提出,要全力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现代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内通外达、高效便捷;“铁公水空”多式联运优势不断增强,一批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物流企业聚集发展,集疏运服务能力充分展现,建成长江上游航运贸易中心。
泸州市叙永县境内高速公路纵横交错。 牟科 摄
交通是基础,产业是支撑。
去年4月,世界500强企业恒力集团“牵手”泸州,联手开建投资200亿元的恒力(泸州)产业园,打造西南聚酯新材料及纺织制造中心。今年,产业园已开始量产,有望实现年产值10亿元。
不止恒力,“十三五”期间,泸州累计实施20亿元、50亿元、100亿元以上重点项目350多个,累计完成重点项目投资5561.1亿元。如今,中国电子、华为公司、绿地集团、厦门建发、厦门象屿等一大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纷至沓来。
大企业、大项目为何频频落地泸州?在泸州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看来,一是源于泸州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二是源于全市上下对大项目的支持,三是泸州不断优化营商环境释放的“磁场效应”。5年来,泸州坚持“发展为要、创新为先、项目为王”理念,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大招商招大商、大抓政策抓大政策,用产业支撑城市阔步向前。
构建产业链,是让项目和企业良性发展的保障。当前,按照省委“支持川南经济区强化产教融合和技术创新应用,促进资源能源高效开发、产业提档升级和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的要求,泸州正围绕“产业链”做文章,让老工业城市焕发新动能。
8月4日,泸州市委八届十一次全会提出,要实行重点产业生态链链长制,由13名市领导挂帅担任“链长”,分别围绕白酒(食品)、电子信息(数字经济)、装备制造、现代医药、能源化工、纺织新材料和绿色建材七大重点工业产业,推进产业链建设。今后,泸州的零散产业将被“串”起来,转向链条化、生态化发展。在服务业方面,泸州正围绕新经济,大力塑造酒城特色场景、休闲游购场景、多元服务场景、康养度假场景、红色研学场景,激发市场活力,助力泸州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消费目的地。
面向未来,泸州将深入实施工业延链强链补链行动和服务业提质增效行动等,全方位筑牢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能级提升的坚实基础。
恒力(泸州)产业园。 牟科 摄
“绣花”功夫
宜居宜业
“红嘴鸥又回来了!”深秋时节,酒城两江之畔,一群远道而来的“客人”,吸引了不少市民的关注。
“5年前,只有几十只红嘴鸥来到东门口,后来一年比一年多。现在,纳溪、合江、古蔺、叙永、泸县等多个区县都有了红嘴鸥。”市民吴永秀说,在江边观赏红嘴鸥,已经成了泸州人冬日的“打卡项目”之一。
红嘴鸥连续5年到泸州“歇脚”,是长江、沱江泸州段水质改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缩影。近年来,泸州全面落实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决策部署,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抓手,通过综合治理重点行业重点区域污染源、长江流域泸州段禁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等举措,加快补齐生态短板,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成功创建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
还有一个变化令泸州人欣喜: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品质持续提升,城乡建设有效融合。
“以前小区道路窄、设施旧,我们一直盼望能得到改造,现在真的实现了!”看着改造后焕然一新的小区院坝,泸州市江阳区安雅小区的老住户张永春喜笑颜开。
群众的期盼就是改革的方向。近年来,泸州以推动城乡街区有机更新为目标,大力推进全域老旧小区改造,推动城镇街区形态、生态、业态、文态同步提升。2019年以来,全市共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265个。到“十四五”期末,泸州2000年底前建成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将基本完成。
每逢周末,新建的龙涧溪公园游人如织。按照“城市扩建到哪里,公园就‘生长’在哪里”的思路,泸州着力打造公园城市新名片,加快打造“三生”共融的新时代海绵城市,建成公园45个,其中3个城市公园被评为四川省重点公园,基本形成“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生态园林城市格局。
泸州江阳区东门口,成群的红嘴鸥在长江江面上翱翔。 周梦颖 摄
城市更新的同时,还要积极回应教育、医疗等“热点民生”。
根据幼儿园就近就便、小学向乡镇集中、初中向中心城镇或片区集中、高中向县城集中、资源向寄宿制学校集中的思路,泸州统筹推进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校点布局优化、寄宿制学校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八大工程,推动学校布局由“行政区”向“经济区”转变、教师配置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管理体制由“管学校”向“管学区”转变,切实提高集约化水平和办学效益,提升教育服务区域发展能力。
依托优质医卫资源,泸州相继投入近100亿元,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将建设区域医疗健康中心作为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六个建设”重点任务之一。11月12日,泸州市人民政府、西南医科大学市校共建区域医药健康中心支撑性项目投用交付仪式举行,该项目位于西南医科大学城北校区,是泸州市建设辐射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医药健康中心的标志性工程,总投资14亿元,占地1500余亩,包括科技楼、实验楼、学术交流中心等14个子项目。该项目交付投用,将促进西南医科大学建成西部高水平医药大学,同时也为泸州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增添新动力。
“大桥通车后,冰脆李更好卖了。”鸡鸣三省大桥通车至今快两年了,叙永县水潦彝族乡岔河村村支书胡云聪这样总结道。2016年7月落地建设,2020年1月正式通车。在鸡鸣三省大峡谷好似刀削斧劈的悬崖峭壁上,一道净跨180米、全长286.4米的“飞虹”——鸡鸣三省大桥飞跨两岸,牵起云贵川三地之手。
天堑变通途,是泸州市“十三五”抓好民生底线、致力脱贫攻坚的写照之一。2014年,泸州全市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9.9万人、贫困村324个,有叙永县、古蔺县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合江县1个省定贫困县。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泸州将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举全市之力尽锐出战,拔掉穷根。
5年来,泸州交出脱贫攻坚答卷:全市实现39.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324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全面胜利。
未来5年,泸州将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差距逐渐缩小,推动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民生事业全面进步,高品质消费场景复合多元、特色鲜明,让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得到有效回应和满足。
开门融“圈”
落子铿锵
一份纲要,振奋人心。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在泸州引起热烈反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成渝地区大中城市要立足特色资源和产业基础,推动制造业差异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因地制宜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区域专业服务中心。这为泸州融‘圈’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泸州推进‘一体两翼’特色发展战略、建设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提供了政策支撑。”泸州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正式获得川渝两省市批复,泸州将联合重庆永川、江津共同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率先在规划统筹、政策协调、协同创新、共建共享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为成渝地区南翼跨越发展提供核心支撑。
在开门融“圈”的同时,泸州的三区四县也需要“抱团相融”。“一体两翼”特色发展战略,正是泸州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破局之举——
做优“一体”,即泸州市主城区: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坚持把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作为首要任务,全力推动区域现代服务业高地、区域先进制造业高地、区域都市现代农业高地建设,进一步增强资源要素集聚力和优势服务承载力。力争通过5年努力,“一体”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人口达200万,实现GDP2200亿元以上。
做强“东翼”,即毗邻重庆的泸县、合江县。依托渝昆高铁和长江黄金水道,突出轨道交通和内河航运优势,统筹优化空间布局。通过5年努力,“东翼”城镇建成区面积达100平方公里、人口达 100 万人,实现GDP1100亿元以上,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有效融入成渝都市圈,川南渝西融合发展的桥头堡作用充分发挥。
做特“南翼”,即位于乌蒙山区的叙永县、古蔺县。充分利用红色资源、生态本底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等优势,强化东西部协作,探索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有效模式。力争通过5年努力,“南翼”实现GDP700亿元以上。
作为拥有以西南医科大学为代表的一批知名高校城市,泸州正依托优质的医疗卫生资源,争创全国健康城市示范市,推进川南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等重点项目,打造成渝地区医疗救治第三极,提升区域整体医疗水平。同时,积极探索与川南渝西片区在文化旅游、金融服务、生态环保等多方面、多领域的合作,提升区域服务能力。
作为西南片区唯一直接牵手川渝滇黔四省市的城市,泸州一直将开放合作视为城市发展的关键推动力。2016年1月,泸州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封关运行;2017年4月,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挂牌成立……近年来,泸州积极争取国家级开放平台,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开放合作,倒逼着城市不断改革创新。
“头天办理手续,第二天就退税了,真的太快了,大大缓解了公司的资金压力。”谈起不久前办理增值税增量留抵退税的经历,泸州临港自贸投资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倪贤容欣喜地说。以前,企业在办理增值税增量留抵退税中,存在审批环节多、退税效率低等问题,导致办理人反复问、来回跑,退税周期长。自从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推出“增值税增量留抵即报即退”创新服务模式后,大大压缩了办理时间。
“优化营商环境,要站在经营者的角度思考管理和服务的问题。”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工作局制度创新股股长潘云海介绍,截至目前,临港片区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372项,其中有6项创新成果在全国推广(表扬)。
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增活力。2016年以来,泸州市累计完成经济、农业农村、社会民生、党的建设等九大领域606项改革事项,实施完成国、省部署改革试点70项。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0证明城市”、不动产统一登记等试点改革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面向未来,泸州方向既定、思路已明。在中国共产党泸州市第九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泸州提出了“以建设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统领,以‘一体两翼’特色发展为战略支撑,以实施高质量发展‘八大行动’、高品质生活‘八大工程’为工作路径,以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保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泸州”的目标。当地干部群众认为,在未来发展蓝图的指引下,要进一步凝聚力量、抢抓机遇、锐意进取,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傲立于长沱两江!”
新时代,需要新作为。在建设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的道路上,酒城泸州,铿锵前行。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