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免流”套餐名不副实,存在欺诈嫌疑。近年来,移动通信业快速发展,网络流量成为用户选择通信套餐的重要指标。于是,有的运营商推出“免流卡”等服务,宣称用户每月只需支付十几元,就可“免流量”使用多款手机程序。然而,有不少读者发现,使用这类套餐后,每月流量费用不仅没有下降,甚至“见底更快了”。(11月15日《人民日报》读者版)

《人民日报》记者的调查显示,“流量套餐”这类产品在宣传用语和资费细则上都存在“话术陷阱”。以一款“免流卡”为例:产品宣传海报上称,月租只要19元,套餐内100余款手机程序都可以“免流量”使用,套餐外流量则按照1元1G的标准收费。然而,再往下翻页面,点击“资费详情”4个小字便会发现,所谓“免流量”并非不消耗流量,也不是免收流量费用,而是指所涉及的100余款手机程序可以使用一定数量的“专属流量”,一旦流量消耗超出限值,就会按照套餐外流量收费,而且价格还“特别高”。

“流量套餐”的“营销套路”着实成为了一种对消费者无情的伤害。从字面理解,所有人都会认为“免流量”就应该是“免费的流量”,而实际上所谓的“免流量”并非“免费的流量”,只是营销策略的一种方式,而且已经被一些运营商用到了极致,成为了“利益的流量”“套路的流量”。正如陕西省一位读者反映的那样:几年前,一些电信企业推出“无限流量套餐”,但套餐内的高速流量其实很有限,一旦用完就会大幅限速,十分影响使用体验。如今这种“手机程序免流”套路,与之前的相差无几,都有名不副实的问题,存在欺诈消费者的嫌疑。

“流量套餐”的套路,在年底的时候尤其严重。比如,最近这段时间,一些运营商开始酝酿或者推出“元旦优惠”“年终优惠”“春节优惠”活动,都在变着法子推出所谓的“流量套餐”,而很多都是“熟悉的金钱味道”。老味道之下的新花样,走的依然是“套路的老路”。用各种各样眼花缭乱的条款,用各种各样文字游戏地宣传,给消费者挖下“一个大坑”。也难怪不少消费者都有了使用“流量套餐”不仅费用不降反升的感受了,甚至是“流量见底更快了”,30分钟之前刚刚收到“你的流量即将使用完”的提醒,30分钟之后就会收到“你的流量费用已经超出20元”的再次提醒了。

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2021年前三季度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显示,截至今年9月,我国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的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已达16.4亿户,比上年末净增4185万户。随着移动通信业务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事务实现了网上办、掌上办。不过,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一些消费者也遇到了买套餐被误导、换套餐费周折等烦心事。

做生意不能“靠套路”而是需要“靠真情”。运营商们切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在手机号码已经可以“携号转网”的今天,这种自作聪明的行为会将用户推给对手,实际上是得不偿失的。而对于监管部门而言则需要反思,为何“流量套餐”的套路总是会抽刀断水水更流?(郭元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