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对全国政协《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进行答复,其中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这一消息引发社会关注。有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已经达到24.6%,其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7.4%,这个“沉默的杀手”正把目光瞄向学生群体。(11月11日中国新闻网)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疾病,人人都有可能受抑郁症困扰。这个“沉默的杀手”瞄向学生群体,超2成青少年出现抑郁的现状,必须引起政府部门及全社会高度重视,采取措施防治已刻不容缓,不能让“沉默的杀手”毁了青少年一代。

抑郁症属于情感性精神障碍疾病,常伴随焦虑发生。临床体现为“三低”——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动力不足,且持续至少2周以上。据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报告,抑郁症的最坏后果,是可能导致自杀行为,这是目前15-29岁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7.4%,检出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超2成青少年出现抑郁,说明抑郁症这个“沉默的杀手”,正对青少年构成严重威胁,如果再不重视,一部分青少年将被抑郁而毁。

抑郁症属于心理疾病,患者外表看起来比较正常,但内心却非常脆弱,常常感到孤独无助,以致出现自残、自杀等极端行为。随着转型期社会环境的变化,青少年心理问题也有所上升,抑郁是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事实上,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国家卫健委、教育部等相关部门近年来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举措。2020年9月,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各个高中及高等院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可喜的是,目前心理健康课程也已经被纳入到了大中小学的课程设置中。

但是,防治措施需要落实下去,才能起得实效。如果学校所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仅仅体现在课程表上,只是为应付检查而已,而课堂则被其他课程占用,这样的心理健康课,便是“挂羊头卖狗肉”。同时,针对待抑郁症问题,社会上还存在不少偏见和误解。要么,谈抑郁而色变,对抑郁症患者进行一定的歧视;要么,家长和孩子不认为患有抑郁症,存在抵触心理,拒绝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以上现象导致一些青少年在罹患抑郁症后,并没有得到及时的重视和治理,久而久之,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成了无药可救,最终酿成悲剧。

笔者认为,青少年抑郁防治刻不容缓。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正确对待抑郁症问题,以减少偏见和误解。学校也要重视心理健康课程,让这门课真正起到预防心理疾病的应有作用,同时,还应注重安排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挫折教育等,教育孩子们珍惜生命,增强他们的抗压能力;另一方面,开展抑郁症筛查,要注意保护孩子们的隐私,并引导家长和孩子正确看待抑郁症,能够坦然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将孩子的抑郁消灭在萌芽之中。总之,要让“沉默的杀手”远离孩子们,为他们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丁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