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高启龙 范芮菱 泸州观察 郭荞璐 周梦颖 郭慧琳


回家!

老家发生了地震,9月16日,21岁的大三学生曾世慧立即向学校请了假,从宜宾赶回泸州市泸县福集镇的草坝村。此次地震,她们村是受灾最严重的几个村之一。她牵挂的,不仅有73岁的奶奶,还有读七年级的弟弟。

“你们是要来吃午饭哈,来先做个登记,留上联系方式和姓名就可以了。”9月17日临近中午,在草坝村小学临时安置点,曾世慧正在现场负责登记就餐和入住帐篷的人员。“人的安全最重要,牲口那些在确保您自己安全的前提下,才去管它们吧。”曾世慧的身旁,弟弟认真地为进入的群众测着体温。

回到家,连夜安顿好奶奶之后,这个大三刚开学不久的学生决定留在村里,带着11岁的弟弟,在草坝村小学临时安置点当起了志愿者。“能帮点忙就帮点忙呗,反正现在奶奶已经是安全的了。”

曾世慧正在草坝村小学临时安置点和村民们沟通。郭荞璐 摄

地震了,泸县的学校也被迫停课。

9月17日一早,记者在福集镇不少临时安置点看到,不少停课的同学们和曾世慧一样,成为了服务灾区、守护家乡的志愿者,她们穿上红马甲四处“游击”帮忙。

“中国女孩”!

距离草坝村小学临时安置点一湖之隔的社区临时安置点,有一位15岁的女孩儿格外忙碌,她叫金兴荣。在她身上有个明显的标志,那就是灰色卫衣上印的四个大字——“中国女孩”。

草坝村党群服务中心临时安置点的“中国女孩”。郭荞璐 摄

“大家不要着急哈,不晓得你们去过北方没,在帐篷里待着就当是睡几天北方的炕嘛。”金兴荣劝说年龄稍长的老年人。从昨天开始通知停课,金兴荣和她的几个同学就加入到志愿者队伍。面对的是爷爷奶奶、叔叔阿姨辈的大人们,反而有着超越年纪的体谅。“大多都还是很配合,但少数排队等久了不高兴,语气难免就有点冲。”金兴荣说。

泸县太和中学八年级的14岁学生胡莉萱,也是草坝村党群服务中心安置点的志愿者。她的家人都在另一个安置点,“我本来也是在那边安置点报的名,但那边志愿者满了,我就来了这边,晚上还是回去和家人一起。”胡莉萱说。

同样14岁的熊晓茹,也在太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安置点当志愿者。爸妈从事的是建筑行业,地震发生后主动去帮乡亲们查看受损房屋。熊晓茹一个人待在安置点,因为字迹工整,她承担起了登记安置点灾民的任务。“看着一张张被填满的登记表,成就感逐渐覆盖了我心中对地震的恐惧。”

太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临时安置点的志愿者们。郭荞璐 摄

地震当夜,胡莉萱还是害怕着要和外婆睡的小孙女。“那天晚上8点多时先是有个小震,我觉得害怕就去挨着外婆一起睡。结果凌晨4点多就震很凶,把我们都震醒了,我们那一村的人就全部都吼‘地震了!快出来!’”地震第二天,胡莉萱忽然成了“小大人”,一个人出发去了安置点驻守,登记造表、清扫垃圾,为几十个叔叔阿姨、爷爷奶奶提供志愿服务。

回想起地震当夜,“砖口逃生”的熊晓茹也心有余悸。“4点多的地震太吓人了,整个房子都在动,我们就想往外跑。但幸好动作慢,因为我们跑出去就看到外面的墙已经掉了一块下来,如果我们跑得快了些的话可能就已经被砸到了。”到安置点后一交流,熊晓茹发现,地震当夜,无数家庭都经历了相似的生死一线。

塑料口袋占了身高一半,10岁的胡欣汝还穿着“泸县城东小学校”的校服,穿梭在泸县玉蟾街道龙华村1组的安置点帐篷外,捡起地上的垃圾,放进拽在手里的透明塑料口袋里,集中送到安置点入口的垃圾桶中。

另一边,还有几位别着“泸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红色袖章的学生志愿者,有的在帮着卷帐篷外的门帘,有的在收拾被子、扫地等,分工明确。

这支14人的志愿者队伍,有10个人都是学生,年龄最小的10岁,最大16岁。目前,该安置点有62个帐篷,近400人。就在他们忙活的这段时间里,又有两位学生加入到这支队伍中,戴上了红袖章,拿起了扫帚,干起了活。

中秋节后,曾世慧准备在镇上租个房子,将奶奶安顿好后再返校。“学校的事情也很多,学业不能耽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