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每年,全世界有数以亿计的候鸟,在相隔成千上万公里的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往返迁徙。四川,植被茂密、河流广阔,每年立冬前后,从新疆、西伯利亚、蒙古等地远道而来的“老朋友们”都会如约而至,和我们开启一次“冬季之约”。

四川日报·川报观察将推出大型专题报道“候鸟大迁徙,带你去观鸟”,为你讲述候鸟与人、与城市、与四川的故事,带你一路追踪候鸟足迹,共赴一场“归来的约定”。

今日坐标:雅安



观鸟人物谱



川报观察记者 文莎

12月13日,记者在雅安青衣江畔看见,以鸳鸯、红嘴鸥、骨顶鸡为代表的逾百只候鸟在江面游弋觅食、追逐嬉戏。河岸边,不少市民拿出手机拍摄,希望把这壮观的景象记录下来。

在这闹市的对岸,是一水中滩涂。这个市民们很少留意的角落,却成为鸳鸯、凤头麦鸡、黑翅长脚鹬等珍稀鸟类的天堂,俨然是一处“都市候鸟家园” 。下午2点,穿过一条泥泞的小道,推开一扇铁栅栏,记者轻声靠近“鸟岛”,恐惊归巢鸟。

49岁的罗相文日夜守护在这里,与鸟儿作伴一年有余。在背靠江堤、离小岛一墙之隔处,支起的一间板房,里面一张床、一台电视机、一台相机,还有水壶等生活用品,这就是罗相文的值班小屋。

罗相文正在给受伤的红嘴鸥投食。黄刚 摄

对于他来说,最宝贵的财富是电脑里存储的照片。“从去年11月起,我在附近先后拍到了100多种鸟类。一开始,很多都不知道名字,来了专家就问他们,现在几乎都认识。”

“你看,这只白色的小鸟去年才不到拳头大,前几天见它,现在个头有足球大小。”指着一张照片,罗相文告诉记者,与鸟儿相处的日子,他还练就了“听声识鸟”的本领。“这只鸟儿嗓门大,声音又细又尖。一听到声音,我就能认出它。”

罗相文的小屋前,是一道两米宽的排水沟,鸳鸯、白眼潜鸭三三两两在此觅食。“每天早晚都要往水里投放泥鳅、饲料,让南迁越冬的候鸟不至于饿肚子。”

罗相文在整理鸟类照片。文莎 摄

记者注意到,屋前的笼子里还住着一只红嘴鸥。“前几天,在附近发现的,翅膀受了伤,幸好及时医治,过几天,就能飞了。”罗相文说,之所以住在岛上,就是要提防有人钻空子打鸟。

屋侧有架钢梯,一直连到堤面。拾阶而上,前方水草丰茂、麻柳依依处,就是鸟岛了。树林间,鸟儿们扑棱着翅膀,自由地歌唱。而树桠上,挂着木头、陶罐搭建起的鸟窝,鸳鸯和白眼潜鸭等等候鸟在此生息繁衍,没有再向南迁徙。

通过搭在小岛与大坝间的便桥,每天给鸟们送去鱼虾、泥鳅、稻谷。不过,为了给鸟类安全、静谧的繁殖环境,岛上禁止外人涉足。“没有要紧事,我也尽量不去打扰鸟儿,持着望远镜,远望它们的一举一动。”罗相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