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蕾 川报观察记者 王若晔 

图片 徐蕾

“你看这漂亮吧,基本新的,才20块。”12月4日,在位于红花南路的“闲品再生”二手商店里,居民冯梅向记者展示起一个钱包,她每周都要来这淘东西。这家20余平米的小店里五脏俱全,小人书、小家电、衣帽鞋包、书、儿童玩具、乐器、工艺品摆件等应有尽有。


趁老板陈天亮得空,记者听他摆了下这家二手商店的生意经。

做这个生意,最直接的原因是觉得太浪费了。”陈天亮说,他的创业团队,是做免费投放在小区的旧物品回收箱。物品回收后,一般会卖到再利用的厂家去。但实际上,里面80%的物件都有使用价值。“我就经常拿回家循环利用,身边朋友也有这样的想法。”他说。

从行业角度,陈天亮也觉得这是一个蓝海,国外二手商店特别多,国内特别少。而且垃圾分类,从源头减量,循环利用物品是很有必要的。

能不能开个商店卖二手物件,这件事他一直在考虑。今年,终于在红花社区的支持下,开了第一家实体地。

能开过一个月吗?担忧随着店面的落地也来了。

“货源倒不担心,我们自个儿‘造血’。”陈天亮解释说,成都1000多个小区或街道都有他们的回收箱,每个月能收到80到100吨的物品,包括60%衣服、20%书本和20%杂货。他们会筛出有使用价值的物品,经过基本的清洁等处理,将放到店铺里。

“没人买才是最害怕的事儿。有朋友诚心建议别做,二手商品接受度太低、收益也太低,做不走的。”他笑道。

10月,是陈天亮的二手商店试运行的第一个月。最后销售额8000多,刨去成本,就亏了2000多。而上个月只亏了几百块。只亏了这么点,他觉得实在出乎意料。

继续做下去的信心更多来源于消费者。“很多消费者,都和我们说过一句话,终于有二手商店了。”陈天亮说。看到好多人从郫县、双流这些挺远的地方跑过来买东西,看到很多沉睡很久的物件,重新利用起来,看到一些低收入者,50元就能买件羽绒服,他觉得非常有满足感。

“其实,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陈天亮说,二手商店,国内还是一片待开发地带,几乎没有行业规范。所以他们只能通过实践规避可能存在的问题,比如衣物鞋帽只卖全新带吊牌的。

经营方面,针对居民需求,他们也开辟了寄售服务。“比如隔壁老王家有一架电子琴闲置了,他可以放我们这卖,我们就收取适量保管费和服务费。”陈天亮举了个例子。

“闲置品是物美价廉的商品,不是垃圾。这是我开这家店最想表达的。”他表示,作为创业团队,当然想盈利,不过更看重社会价值,这个店20%的收益会捐赠给红花社区基金,用于建设社区或者帮助低收入人群。他相信,社会价值有了,商业价值也会随之到来。

关于二手商店,他还有两个终极梦想,一是把二手商店开遍全国,像超市普遍可见。意义也不仅限于买卖二手物品,也是社区线下闲置物品交易站、二手商品生活馆和循环资源共享地带。二是能开个上千平米的仓储式商店,里面品类齐全,甚至能成为二手环保文化的“网红”打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