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32岁的张欣迎来第二个宝宝。对于是否考虑生三孩,她有些苦恼地说:“现在孩子怎么带是我们最需要考虑的事情,两边父母在轮流排班,实在不行,我得考虑辞职了。”如今,“生了孩子没人带”已成为一些年轻人不敢生、不愿育的一大原因。而记者调查显示,已经推出的“父母育儿假”却只是“看上去很美”。(9月8日《中国青年报》)

影响生育意愿的因素很多。但是,其中有一个就是“生了孩子没人带”。而导致“生了孩子没人带”的原因之一就是“父母没有时间带”。这个时候的“父母育儿假”就显得十分必要了。但是,实际的情况却是“父母育儿假”只是“看上去很美”,具体落实起来难度比较大,由于这个假期时间比较长,一些单位有“为难”情绪:岗位谁来顶?工作谁来干?工资如何发?对于公职单位还好些,而对于私营企业来说,则是更大的问题了,因为这牵涉的是利益的问题。

鼓励生育,需要完善的地方,对接的环节还有很多。但是,“父母育儿假”的真正落地无疑是最现实的问题之一,因为“生了孩子”就“需要照看”,父母都去上班了,孩子谁来带?

“父母育儿假”并非随着三孩政策而来的。早在2019年5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首次提出,鼓励地方政府探索试行育儿假。但是,由于其是“鼓励的”不是“强制的”,基本上属于“水中花镜中月”,既然不是“强制的”那也就随意而为了。

今年8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增加的一项条款就是:国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设立“父母育儿假”。8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提出探索实施“父母育儿假”。从“鼓励”到“支持”,从“倡导地方”到“国家立法”,是巨大的进步,也为“父母育儿假”的落地实现了更进一步。但是,“父母育儿假”依然是没有真正落地,一些地方依然是“假装没听到”“假装在行动”,不是研究就是开会。

当然,让“父母育儿假”真正落地,需要平衡各方的利益,公职单位需要解决“他们的活谁来干”的问题,私营企业则需要解决“这笔钱谁来出”的问题。这都需要尽快给出明确的说法,可行的做法。但是不管怎么说,“父母育儿假”都不能只是“看上去很美”。从“父母育儿假”的提出到如今的鼓励生育三胎,“父母育儿假”不能再缺席了。都开始“鼓励生三胎”了,“父母育儿假”不能假装行动了!不能总是研究研究。(郭元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