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甘昕鑫  图片由李锦记提供

近日,《成都日报》联合李锦记共同发起“百味人生,川菜故事”的征集活动,得到了广大网友的热情回应,他们用心讲述了一个个有关川菜有趣、暖心、难忘的故事。在众多故事中有这么三则,聊起了藏在川菜里温暖的故事。

藏在“麻婆豆腐”里的平凡人生

黑俊生,出生在四川省凉山州的95后男孩,目前他在广州一家名为“宋·川菜”的高端餐厅做川菜师傅。

“在广州做川菜很有挑战性,作为外来菜系,大部分人觉得川菜就等同于‘麻辣’。”黑俊生告诉我们,其实“一菜一格,百菜百味”才是川菜的特性。“麻婆豆腐是我最喜欢的川菜,它看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很不容易。”黑俊生说,平凡普通的豆腐,在融入了麻、辣、鲜、酥、嫩等丰富味道后,一跃成为经典,流行多年。

对于黑俊生来说,他的人生也像“麻婆豆腐”:从一块平平无奇的白水豆腐,到如今在餐饮行业大放光彩。

2017年,黑俊生(左一)顺利从“李锦记希望厨师”项目毕业,走上工作岗位

2014年,16岁的黑俊生初中毕业,因为家庭经济条件有限,他想学一门手艺减轻家庭重担,他参加了“李锦记希望厨师”项目,进入成都财贸职高成为一名希望厨师。在李锦记的全额资助下,黑俊生完成了在校的学习,2016年进入成都群光君悦酒店实习,从最基础的岗位做起,慢慢得到师傅的赏识,成为炉灶和炒菜师傅。2019年3月,他来到广州“宋·川菜”,开始在他乡传播川菜文化。

黑俊生在广州“宋·川菜”后厨工作

如今,已在广州工作两年多的黑俊生不仅能自给自足,每个月还会寄钱回家,帮助家庭减轻负担。

川菜是年少温暖的港湾,想念的牵绊

成都的“85后”小学老师“豹豹”,她对川菜的热爱似乎刻进了骨子里,她认为川菜文化博大精深,不仅仅有麻辣,还有记忆中外婆的麻婆豆腐,妈妈的宫保鸡丁,以及她自己的各种独创菜品……但要说起最爱的一道川菜,她和李锦记希望厨师黑俊生一样,也会投“麻婆豆腐”一票。

李锦记希望厨师黑俊生与网友“豹豹”最喜欢的川菜麻婆豆腐

“于我而言,麻婆豆腐是外婆家的味道,也是爱的味道。”“豹豹”说,小时候,每年暑假去外婆家,外婆都会用自己腌制的豆瓣酱,配上小米辣,炒出香喷喷的麻婆豆腐,这道菜超级下饭,陪伴了她整个童年。也因为外公外婆的资助,她才能继续学业,从农村到了城市,成为一名教师。

网友“豹豹”家中厨房,李锦记产品的全家福

作为忠实的川菜爱好者,“豹豹”对调料的挑选十分挑剔,不仅要求品质高,还注重产品的外包装颜值,家里的厨房几乎被李锦记承包。“以前只知道李锦记的酱料好,后来偶然的机会了解到李锦记持续多年在做公益,资助青年学习中餐,改变了很多孩子的人生,是值得我一直选择的品牌。”

记忆中家的味道 一碗鞏干饭的故事

成都中心城区有一家中餐馆,它叫“孔干饭·方言民俗店”,每到饭点,餐馆外排队的人特别多,它家的招牌菜是各种口味的鞏干饭。它的创始人袁博,曾经是一位“80后”的IT男,半路出家做起了餐饮。

袁博记忆中的川菜味道是家的味道,“小时候,我吃得最多的就是鞏干饭,有豆角腊肉饭,也有红苕饭。”袁博说,和小伙伴端着饭碗,坐在台阶上一起开开心心吃鞏干饭,是他童年中最美好的回忆,“这份儿时的记忆大概就是我转行的初心。”

开餐馆,是为了完成袁博的梦想——一个让川西川东地区传统的鞏干饭传承下去的梦想。

为了追求传统的味道,袁博选用的食材均来自于原产地,尊重食物的本味,才能让食客体会到这份传统饮食的魅力。“所以,仅有鞏干饭不行,还得有下饭菜。于是江油肥肠、阆中牛肉、普州坛子肉等四川地方小吃出现在我的餐馆里。”袁博说到。

袁博在把控调味料的采购上也十分严苛,舍得投入成本,厨房中不少基础调味料都是李锦记。“开店之初,我们有一道红烧肉特别受欢迎,用的就是李锦记的秘制红烧汁。”袁博说,后来因为季节菜单调整,红烧肉下架了好一阵子,这段时间顾客要求重新上架的呼声很高,他们计划最近调整后再次上新。

藏在川菜里的各种情感,在人们的生活中流转、传承,就像川菜丰富的味型一样,时而如开水白菜般平淡,时而如回锅肉般咸鲜,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始终如一为大家带来舌尖上的享受。正如李锦记百年来,一直不忘初心,为消费者提供上乘的酱料之选,在川菜的故事传唱中,坚持讲好故事,酿好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