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之际,川报泸州全媒体中心推出一组《见证·泸州70年》 ,一系列泸州大事的见证人,讲泸州事。

本期推送第9期,泸州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大事见证者,每一位泸州人。

川报观察记者 魏冯 泸州观察 郭荞璐

“今天上半天打扫完,下午就带我孙孙出去逛街。”10月5日一早,彭彰群就来到江阳西路的街道上,挥着扫帚开始打扫。中午12点一到,她就能交班回家。

几乎每一天凌晨5时,彭彰群拖着她的扫把和垃圾箱来到大山坪的路段上,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主要扫头天晚上落的树叶,必须在7点半之前打扫完。有时候遇上落叶多,3点钟就出来扫。”

2017年,中央文明委授予泸州市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这一殊荣,背后是509万名泸州人民的合力。

凌晨5:00  环卫工人

咔头壁缝的污渍都要搞干净

“咔头壁缝的污渍,都要去搞干净。滨江路涨大水的时候,我们还到澄溪口的菜市场去铲沙。”同样是环卫工人的刘邦英指着长起桥附近的几栋老旧小区说:“两年多以前,这些楼上有人搬家,不要的烂床烂板凳丢在楼上,还是我们上去一层楼一层楼地搬下来用车拉走。”

“创文期间,是我这10多年最累的时候!”刘邦英说,虽然累,但也快乐着——尤其是创文成功后,泸州街道卫生有了质的飞跃,她们工作起来也没有那么恼火了。

“现在好打扫得多,那些咔头壁缝的死角大家差不多都整干净了,白色垃圾少得多了,而且创文之后,社区卫生也抓得严了,比我们才出来扫街那会儿干净得多。”负责酒城大道上市民广场附近卫生的环卫工韩国乾说。

“我们环卫工一起开会的时候,领导表扬我们,说干得好,我们功劳大,才晓得创文成功了。”刘邦英回忆道:“当时我们有些人高兴得喊,苦了这么久也累了这么久,创文创成功了,我们就高兴。”

中午12:00  文明劝导员

半天时间180声哨响,脚站肿了,回家用醋烫脚

“哔——”绿灯亮,一声哨响,小黄旗利落划下,午高峰时期,身穿印着“文明江阳”黄色制服的王春容站在斑马线一头,双眼紧盯着对面的红绿灯。红灯时注意劝住行人安心等候,绿灯时则吹哨示意通行。

王春容是白招牌路口的文明劝导员,上午8时到12时是她的常守时间。“本来我中午12点,按时就可以走了的,但附近上班的人多,12点一到,很多人出来吃饭,我不喊着点的话难免有人不自觉,所以一般都要迟个10来分钟走。”

王春容说:“那会儿没画这条斑马线,有些人强行要从这里走。”她指着国窖大桥下通往兴泸大厦的斑马线说:“自从创文开始之后,斑马线画起了,人们还是按斑马线走,但还是有些不守规矩的,但算少数。”

白招牌路口处的红绿灯,每隔80秒变化一轮。这意味着,在王春容每天4小时文明劝导工作中,一共需要吹响180次口哨。“这都还不算啥子。之前搞创文准备迎检的时候,我们是一天站到黑,脚都站肿了,我回家还用醋来烫脚。”王春容说,后来听社区通知说创文成功了,打从心底高兴。

在龙驰路和学院路交叉路口,文明劝导员朱金娥介绍,她所在路口附近居住情况比较复杂,属于城郊结合部,“有很多农村来卖菜的,他们其实并不是素质低,而是真的不习惯,从来没有要过斑马线和红绿灯的意识。通过我的劝导,他们第二次再来过马路,就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了,这是我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朱金娥还是一名“泸漂”,今年春节,她回了老家河南平顶山,发现也在进行创文。“力度完全不一样,对比了才发现泸州几乎是人人都发动起来了。”朱金娥笑称:“打个比方,在2017年创文的最后关头,你要是敢在泸州的街上乱扔一块垃圾、乱吐一口痰,你绝对是要被路过的人鄙视的,更有可能会喊你捡起来。”

傍晚18:00  社区志愿者

拿着小喇叭和传单,挨家挨户地上门宣传创文知识

18时00分,泸州大梯步文化广场,树下长凳,三三两两的老人们坐着摆龙门阵、看手机、打毛线,74岁的泸州市民王友伦也正在这里饭后散步,他回忆道:“前年这个时候,我们还在拿着小喇叭和传单,挨家挨户地上门宣传创文知识。”

当和王友伦一起行动的,还有他的老伴儿、亲人、朋友,以及更多认识或不认识的创文志愿者。泸州市委宣传部创建指导科副科长张希孟介绍,创文期间,泸州组织志愿者们开展“周末行动”和“傍晚行动”,市区两级包保部门利用下班时间到对应包保小区入户宣传;同时还有“小喇叭行动”,把创文知识传播到每一角落。

有了包保部门的助攻,社区原本存在的一些“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纳溪区李子林小区,修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基础设施老旧。“以前,小区到处私拉乱接电线,天上是蜘蛛网,电线上还挂衣服。”主管该小区的人民路社区书记邓萍说:“线路改造的问题需要区上经科局来处理,超出我们社区的权限了,办起来很麻烦。但创文之后,区上的应急管理局来包保我们社区了,由他们出面和相关部门协调,现在小区的老旧线路都换成新的了。”

“路宽了,还特别干净,尤其是白加黑的改造。创文成功以后,大家的文明意识也提高了,过斑马线都是排队一组一组地过,也爱护卫生了,不乱涂乱画了,不说脏话了。”王友伦感慨,泸州创文成功,政府得了荣誉,人民也得了实惠。

“泸州是我家,人人爱护它。”头发白完了的王友伦伸出手指,一字一顿地笑着说出了这句话。他还说,希望更多泸州人能支持创文,不仅要把创文的成果保护好,以后检查不检查都要一个样,把创文形成习惯。

他的爱护,更是化为了一次次实际创文行动。

“听到我们泸州创文成功的消息后,我好高兴,巴不得在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送到千家万户,我就背着小喇叭,从我的家刺园路出发,到水井沟、白招牌、回龙湾,然后走一环路转回来,大概10到20公里,宣传我们创文成功了。路上的很多泸州人就跑过来给我说我们终于成功了,不错,不错。” 王友伦说。

【大事记】创成全国文明城市

2017年11月,中央文明委授予泸州市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纳溪区建设街南段垃圾库整治前后(纳溪区人民路社区供图)

龙马潭区安宁社区的文明劝导员陈志奇当了6年的文明劝导员,她认为一开始城市里的劝导员们不被市民理解,现在市民已经越来越习惯她们的存在。周梦颖摄

泸州市江阳区酒城大道一段上,华阳街道的文明劝导员正在烈日下守护来往行人。周梦颖摄

自泸州市创建成文明城市后,大多市民都养成了文明通行红绿灯、不随手乱扔垃圾等文明习惯。周梦颖摄。

泸州市龙马潭区红岩社区如今将原有的露天垃圾坑,改成现在的垃圾站,每天会有专门的清洁人员来清理2次。周梦颖摄。

周末时间,江阳区康乐社区在进行志愿服务一小时活动期间,将宣传资料发放到户,争取将文明城市相关知识,告知到每一家、每一户。周梦颖摄。

四川日报8月28日05版特别报道《新中国成立后泸州大事》,也是《见证·泸州70年》的十四组报道的由来。

【相关阅读】


见证·泸州70年① | 92岁耄耋老人忆1949年泸县解放: 解放军让我们不要害怕,是来解放我们的

见证·泸州70年②|八旬“泸漂”忆泸州三线建设:从京南下,一别半生

见证·泸州70年③| 86岁原泸州长江大桥指挥部党委书记:有了桥,泸州才有翅膀飞

见证·泸州70年④| 原省辖泸州市筹备组副组长:1983年起,建一个新泸州

见证·泸州70年⑤ |中国国际酒博会筹备者:摊位变展馆 地方“名酒节”变国际“酒博会”

见证·泸州70年⑥ | 27年前,泸州人曾可在家门口坐火车,1年后停运;27年后,渝昆高铁、川南城际铁路都在路上了

见证·泸州70年⑦| 19年前,泸州首条高速公路诞生后,泸州到成都从1天变3小时

见证·泸州70年⑧ |川南临港片区首个企业2岁半了,如今已有6876家企业入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