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急风骤雨一般,我们的蜀中壮士便走完了人生道路。犹如闪电破空,寂然而逝。

然而,真的猛士,是没有悲剧的!倒是这“一闪”,使我们感到了一种民族锐气。中国古来不乏壮士,不乏敢涉险敢开拓的强悍者。

近年来,一种敢作敢为的势头正在华夏新人中拔起:走长江,涉黄河,行环球……

上面的这段文字,出自一篇题为《长歌祭壮士》的通讯中,它刊发在1985年9月5日《四川日报》头版。

这份34年前的报纸,如今静静躺在图书馆、资料室的故纸堆中,被灰尘遮蔽,被时光揉捻,发黄、模糊……

也许终有一天,这些报纸会终将湮埋在历史的尘埃中,或被风吹走,或被雨冲刷,或被看不见的生物分解,化作尘与土。

但是,文字不会,记忆更不会。

34年后的夏天,这份报纸、这篇文章,因为栏目《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一线行——随老记者再访新闻现场》的推出,而再次从厚厚的故纸堆中翻出来。

和它们一起重见天日的,还有那一段段波澜壮阔、让人荡气回肠的历史。

什么是历史?

“历史是时间的褶皱,是岁月长河中波浪翻滚,而非风平浪静的一段。”

其实,在壮士们不畏生死,让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一跃而起,跳进浩荡长河的同时,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也刚刚冲破一段鬼魅般的山谷,进入波澜壮阔的大河时代。

在那一瞬间,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迎头相撞,电光火石一般,轰然作响。

谁是薪?谁是火?谁在燃烧?谁在照耀?值得,还是不值得?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真正要回答这些问题,不进入历史的深处,不去设身处地,不去移步换位,一切都是徒劳。

这,正是我们启动《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一线行——随老记者再访新闻现场》大型融媒体报道的初衷:


以优秀新闻报道为观察窗口,以四川日报老记者为新闻“向导”,重返若干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新闻现场。


我们回到的“现场”

远不止“长漂”这一个

在为期三个多月的时光中

我们回到了67年前

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的轨道边


我们回到了50年前

川藏公路的咽喉段

我们回到了36年前

抢救大熊猫的山坡上


我们回到了33年前

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的坑道内


我们回到了28年前

上世纪我国建成最大的水电站

二滩水电站开工的大江边


我们回到了25年前

第一批农民工的“老家”里


我们回到了19年前

中国第一家农家乐的屋檐下


我们回到了11年前

汶川大地震的废墟上


一个个当年的新闻现场,正是过去70年中,岁月长河的浪花翻滚之处,是匀质时间的褶皱,他们前后相连,构成了70年波澜状阔的历史。正因为有了他们,历史才不至于平淡无奇。

三星堆挖掘现场!从“碎片片”到震撼全世界

30年前的超级工程!重返二滩超燃建设现场



奋战64年 大骨节病离四川人渐渐远了

“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

……

……


这段历史,属于我们这个国家、属于我们民族,也属于我们每一个人。


真正的现场其实早已消失。

比如,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早已电气化,不远处,是时速300公里的成渝高铁;

比如,川藏公路的咽喉之一,二郎山已经被一座接一座的隧道洞穿,穿过二郎山,不再难;

又比如,中国第一家农家乐,正变身精品民宿聚落;

再比如,汶川大地震的废墟上,现在已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

相对于故纸堆里描述的那个老现场,显然,这是一个全新的现场。

从这个意义上看,重访是一把尺子。

它准确度量着我们这个地区,这个国家变化的速度、创新的热度和开放的宽度。

数据是抽象的,只有人,只有事,只有物,是形象鲜活的,在一次次物人皆非、沧海桑田的变化中,我们感受着这个古老民族前行进步的足音。

文字不会冷却,就像热血。

尽管时过境迁,当我们重温那一篇篇报道,重新回到那些曾经让人热血贲张的现场,内心依然免不了被激荡起一阵豪情。

从这个意义上说,重访是一种重温。时光变迁,我们可能不再需要来一次长漂,但我们却永远需要一种长漂精神。

这种精神的实质是一种开拓奋进、敢为人先、科学求实、为国争光的拼搏精神。

在探索自然和挑战自我的路上,人类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止,就像奔流不停的长江之水,长漂虽远,但长漂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包产到户”虽然远去,但是背后四川人那种敢闯敢干、敢为人先、实事求是的精神不会过时。

纪念,是为了致敬,更为了传承。

致敬一种精神,传承一种风骨!

纪念,是为了前行,更好的前行。

为了这个时代,为了这个国家。

珍藏版

70年·旧闻新识


从饿肚子到全球宠 36年前的这组报道改变了大熊猫的命运 | 70年·旧闻新识①


22张珍贵老照片!满满都是几代四川人的春熙路回忆 |70年·旧闻新识②


从出川潮到返乡创业热 这2500万人经历了什么 | 70年·旧闻新识③


还记得那场轰轰烈烈的长江漂流吗 | 70年·旧闻新识④


老照片再现神秘三星堆挖掘现场!从“碎片片”到震撼全世界 | 70年·旧闻新识⑤


你没见过的成都机场 | 70年·旧闻新识⑥


30年前的超级工程!重返二滩超燃建设现场 | 70年·旧闻新识⑦


中国第一家农家乐就在这里,你说不定去过 | 70年·旧闻新识⑧


砍树人变造林人 四川这样让森林归来!| 70年·旧闻新识⑨


一座“江南小镇”重生在龙门山下!11年后重返汉旺,感受“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的奋进力量 | 70年·旧闻新识⑩


30年,从川酒惊华夏到川酒香天下 | 70年·旧闻新识⑪


奋战64年 大骨节病离四川人渐渐远了 | 70年·旧闻新识⑫


四川还有“第二个都江堰”?60多年建设历程你知道吗 | 70年·旧闻新识⑬


争气!东方电气 从一穷二白到“产品世界称雄” | 70年·旧闻新识⑭


“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 见证成都枢纽67年“变形记” | 70年·旧闻新识⒂


二呀二郎山,进藏“天路”太难了……直到它修通! | 70年·旧闻新识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