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壮丽征程,川报见证。重温历史,奋斗新时代。四川日报·川报观察推出《记者一线行·随老记者再访新闻现场》全媒体报道,以四川日报60多年来的优秀新闻报道为线索源泉和观察窗口,以老记者为新闻“向导”,通过重返若干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新闻现场,追踪新闻事件的发展变迁和现实新貌,展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讴歌四川人民艰苦奋斗、创新拼搏的精神,梳理四川对全国发展做出的重大探索和重要贡献。同时,在薪火相传中,锤炼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本组报道将持续至9月。本期我们同老记者尹钢一道来到了壤塘县,找寻着大骨节病区变迁的足迹……

【我们的70年·旧闻识 ⑪】


大骨节病已有100多年历史,是一种地方性、退行性、慢性、全身性软骨骨关节病。

患者多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开始发病,轻者骨关节增粗,重者关节畸形、致残,是严重危害居民身体健康的重大地方病之一。

2004年7月23日,壤塘县茸木达乡,患病的村民在村口晒太阳减轻病痛。记者 尹钢 摄

1955年阿坝县首次发现大骨节病>>>

1955年,国家第二民族卫生工作队在阿坝县柯河乡等地首次发现大骨节病,并相继开展了治疗和研究工作。

2002年2月24日,拍摄的医生正在为患重度大骨节病的老人检查。记者 尹钢 摄

从1955年至今的64年里,四川人一直战斗在防治大骨节病的最前沿。

1965年-1981年>>>阿坝州先后运用了补钙镁、卤碱、“穿地龙”、“草木灰或牛粪灰渗出液”等药物进行治疗大骨节病患者。

2004年7月23日,壤塘县茸木达乡,患病的孩子。记者 尹钢 摄

1972年-1975年>>>阿坝县实施易地搬迁试点,将3个村100多户约300多人,整体搬迁后集中安置。目前这3个村中35岁以下人口无一检出大骨节病。结果表明,搬迁对遏制大骨节病发生和危害具有明显的效果。

上世纪80年代初>>>四川在阿坝县开展了换食非病区粮食,以及给7-13岁儿童口服亚硒酸钠片预防大骨节病的措施。

2004年7月23日,壤塘县茸木达乡,患病的村民。记者 尹钢 摄

2008年5月>>>

国务院扶贫办和省政府共同启动了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经过五年努力,试点工作的所有规划目标圆满实现。

医务人员为大骨节病患者进行健康体检。

2013年>>>

试点工作五年来,各级财政共投入资金34.7亿元,带动群众自筹及投劳折资22.1亿元,实施了九大举措,即,易地育人、易地搬迁、更换粮食、饮水安全、社会保障、移民安置、调整结构、卫生防治、科技攻关。

壤塘县茸木达乡中心小学的同学们正在开心地上体育课。通过实施异地育人、搬迁、改换水源等措施,大骨节病得到有效防治,这里学习生活的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 记者 尹钢 摄

试点工作有效阻断了疾病蔓延,阿坝58个监测点全部达到控制标准,其中86.2%的村达到消除水平,4.12万名患者得到有效治疗,特别是儿童新发病例降为0。

挂图作战,壤塘县茸木达乡把大骨节病综合防治和藏乡改善民生、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尹钢 摄

如今>>>

大骨节病试点成果巩固提升工作结束后,阿坝州财政每年拿出5400万元开展更换粮食和病情监测。每年为11万余名大骨节病区群众和2万多名易地育人学生更换粮食,为4万名现症大骨节病患者发放药品。每年通过对58个监测点进行病情监测,最近几年均未发现新发病例,大骨节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省、州、县、乡各级医疗单位医护人员每年到茸木达乡巡诊义诊30余次。尹钢 摄

大骨节病重灾区的嬗变

壤塘县是我省乃至全国大骨节病的重灾区,1994年和2004年四川日报摄影记者尹钢两度来到壤塘县采访大骨节病防治和患者情况。

如今,曾经的大骨节病重灾区情况如何?大骨病人生活得还好吗?今年7月28日,记者与尹钢再度来到壤塘县,找寻着大骨节病区变迁的足迹……

记者尹钢正在泽登家采访

新面貌】生活一天比一天更好

7月28日一早,记者与尹钢一起沿着317国道直奔壤塘。采访车从成都出发一路向西,时而高速路、时而平整的柏油路,7个多小时后,壤塘县城已在面前。

“变化太大了”,尹钢感叹到。他还记得,1994年初冬,他第一次来壤塘采访大骨节病时,坐了3天的长途班车到阿坝县,然后再坐了一天的运木头的大卡车才到的壤塘,阿坝县到攘塘县尽管只有160公里,但出发时是早上8点,到壤塘时已是深夜2点。

1994年冬,拍摄的壤塘县、阿坝县的大骨节病区外景。记者 尹钢 摄

壤塘县是大骨节病的重灾县,而茸木达乡又是壤塘县的重灾乡之一,尹钢还记得自己来壤塘县采访时第一个到的地方。次日上午,采访车便向着茸木达乡前行。

7月的高原是最美的。车窗外倒处是鲜花,远山的草坡上牛群正低头吃草。阳光下一幢幢砖木结构、彩绘着吉祥图案的两层安多藏式新民居不断从眼前划过。“我刚来这里,大家住的都是“干打垒”房,就是泥巴或者牛类垒成的。在冬天,那怕是屋内烧着火也会感到冷”。尹纲说。

1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了茸木达乡甲拉村,看到尹钢,村书记满特向他伸出了热情的手。“我们好像见过”,满特解释到,以前路不好,村子很封闭,外面来个人全村人都当成新鲜事,现在这里外来的人很多,背着相机来的也不少,大家也就见怪不怪了。

茸木达乡甲拉村壤尔寨。记者 尹钢 摄

从村口往里的第三幢两层小楼是Ⅲ度大骨节病患者泽登的家。走进泽登的家,宽敞的藏式客厅里,还有几位老人正坐在一起聊着天。他们也都是三度大骨节病人,现在孩子们都外出打工了,老人就时常会聚一聚。满特说。

泽登家客厅的墙上知恩、感恩、报恩、爱党、爱国、爱家的宣传画格外醒目。“真要感谢党和政府,”78岁的Ⅲ大骨节病人贡尕用着不太熟练的汉话说,要是没有国家的关怀和帮助,我怕是活不到今天。

贡尕一家五口人,就有两人是Ⅲ度大骨节病,20多年前,按理那时的他应该是一个精壮的汉子,也应该是家里的壮劳力,可大骨节病却让他的双腿和手部关节不断长粗、变形,刚开始时还可以干些轻微的活,到了1994年连走路都成了问题,更不用说干农活了。

在医生的精心治疗下,患有Ⅲ度大骨节病的老人病痛减轻了。记者 尹钢 摄

贡尕说,不能干活,家里只能靠政府的救济,生活越来越困难。生活的艰难还可以克服,可由于不知道大骨节病的病因,也没有办法进行治疗,只能慢慢看着病情不断的发展,在他的村子里已有不少大骨节病患者在5、60岁就去世了。“其实,大家最担心的还是孩子们不要得了这个病。”贡尕说到。

后来政府在帮助下,村子里的人都从半山或高半山搬了下来,政府给我们修了房子、给了补助、孩子们也到乡里或县里上学,还有免费检查和治疗,现在病情没有发展,生活有着落、孩子们也没病,这真要感谢政府。贡尕高兴地说。

2019年拍摄异地变迁的大骨节病区新村。这里的老人和孩子摆脱病魔,过上了幸福生活。记者 尹钢 摄

喝着女主人为我们打来热腾腾的奶茶,大家的话越来越多。你们成都有的,我们这里也都有了,电视、手机、洗衣机,就连网络也有,白天老人们念念经、晚上看看电视,满特指着屋里的电器半开玩笑地对我们说着。

“变化太大了”。尹钢又一次发出感叹,在他的记忆中,当年来到这里的大骨节病人家里时,“干打垒”屋子里除了火堂和堆砌的木材、干牛粪外,几乎什么都没有。

现在生活好了。满特告诉我们,泽登和妻子都是Ⅲ度大骨节病患者,政府每年每人都有4800元的补助,还有低保、退耕还林补助,加上孩子们打工以及养牛收入,生活完全不用愁。而在过去,像泽登这样的大骨节病人没有劳动能力,也没有收入,只能天天干等着病情的发展,还得担心自己的孩子们不要生这样的病。

县医院的医生正在为当地群众进行体检。记者 尹钢 摄

据满特介绍,甲拉村以前有200多人,其中就有60人是Ⅲ度大骨节病人,几乎每家都有大骨节病人。自政府开展大骨节病综合防治项目后,房子由国家给予支助修建,生活由国家给予补助。现在,村子里已有389人,没有一例新发的大骨节病病例。村子里的80多个适龄孩子也都送到了乡里或县里去上学。在村民的新居里,每家门前都有水泥路,每家都通了电,为了处出方便每家都买了摩托车,就连家里用的水,也是经过北京来的专家进行专门的检测,全部达到了合格的指标。过去不少大骨节病家里连吃糌巴都要计算着,现在不要说糌巴,就是顿顿吃肉也是不在话下。

不仅生活没有问题,健康也有了保障。泽登说,就在我们去的头一天,乡卫生院的医护人员才上门为他们进行了例行的体检。尽管泽登还说不清签约医生是咋回事,但他却清楚,只要身体有点不舒服,打个电话到卫生院就有医生上门来。

离开泽登的家,满特对我们说,泽登所在的这个甲拉村耳门小组有20多户人,都是2002年起实施异地搬迁后,陆续从半山、高半山搬下来的,他们对现在的生活十分满意,每户人家的客厅里都自觉地挂着感谢党和政府的宣传画,以此来表达着他们心声。

挂图作战,茸木达乡把大骨节病综合防治和藏乡改善民生、脱贫致富结合起来。

【新起点】年内全县整体脱贫奔小康

满特所说的异地搬迁,是大骨节病综合防治重要措施之一。

吾依乡攘古村的克久定居点就是其中的一个。当我们来到这里时,看到的是30多幢藏式新居规则整齐排列,每家都有一个小院,时至夏季,院里种着的各种鲜花正开。定居点前的篮球场上,还有几个已放假的学生们正在打着球。

2019年拍摄异地变迁的大骨节病区新村。记者 尹钢 摄

生活在定居点的69岁的扎拉也是一位大骨节病患者,他家有9口人,两个孙子都在县里上学,儿子在攘塘县城里开出租车。他告诉我们,他的家是2006年由县里统一修建定居点时搬来的,那时村里的人在政府补助下,从各个地方搬过来的,而他是从过去的高半山上搬下来的。

扎拉的新家紧临着公路,他就特意开个了小卖部。扎拉说,现在路过这里的游人越来越多,小卖部的生意也随之见好,收入也不断增加。加上有政府的各种补助和他们平时里采虫草、挖贝母等收入,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他还高兴的说,今年我们家已经脱贫了。

茸木达乡通过建设高科技优质蔬菜基地,让当地群众也能吃上新鲜蔬菜。记者 尹钢 摄

在定居点我们还偶然碰到了省卫健委下派的脱贫攻坚驻村干部省疾控中心的汪良枢,他来这个村子已经两年了,他告诉我们,省卫健委对口帮扶壤塘已有9年了,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当地脱贫迈上小康之路。在他们的帮助下,今年这个村又有8户人脱了贫。

看着扎拉老人生活的变化,听着汪良枢的介绍,尹钢有些兴奋,不过在他心里还有一个疑问,在脱贫的路上,那些重度大骨节病老人尤其是孤寡老人的情况呢?

茸木达乡敬老院为老人们准备可口的饭菜。记者 尹钢 摄

距离甲拉村不到10公里,一座四层楼的建筑耸立面前,大门上写着“茸木达敬老院”。

进入院子里,阳光下几位老人正在接受着卫生院医生的检查。眼前画面对于尹钢既熟悉又陌生。尹钢说,那年他来到这里时也看到不少老人正在坝子里坐着,他们全都亮着变形的关节,有的在变形关节上面敷着艾草。后来人们告诉他,那是为了减轻点痛苦的土办法。

现在,尹钢眼前的老人虽然也是在阳光下闲坐,可他们的身边多了敬老院的工作人员,还有定期前来的卫生院医生为他们做检查,更重要的是从他们的脸上和目光里露出的是笑容和满足。

2018年5月23日拍摄的在茸木达乡敬老院里,在医生的精心治疗下这里的休养老人病痛减轻了,患有Ⅲ度大骨节病老人们在这里吃得好、住得好,生活很幸福。记者 尹钢 摄

“这里有78位老人,大部分都是Ⅲ度大骨节病人,老人们在这里,一日三餐有保证,有饭、有面,有肉。每个月还有生活补贴。”敬老院院长中华说。离敬老院不远的乡卫生院还会派人定期派人来,如果老人生病就送到卫生院治疗,如果卫生院看不好,就送县医院。中华还记得去年的一天,一位孤寡老人上吐下泻,敬老院便用车送到县医院,并由敬老院的人一直陪着住院,递水送饭、端屎倒尿,直到老人出院。“对于大骨节病老人来说,在这里我们基本做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中华说。

阿坝州副州长、壤塘县委书记严华告诉我们,壤塘县60个行政村中,59个行政村为病区村,Ⅲ度病人1914人、占总人口的17%。曾经的大骨节病等地方病,成为制约壤塘县经济发展,阻碍扶贫工作的一个首要难点和重点。

他说,近年来国家大骨节试点项目投资49675.65万元 ,开展了更换粮食、易地育人、社会保障、产业培育、 饮水安全、移民安置、卫生防治大骨节、易地搬迁等项目。

来自边远农牧区的尕玛初在茸木达乡中心小学认真学习。壤塘县通过易地育人,使农牧区的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尹钢 摄

通过试点项目实施,病区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基本解决了农牧民通行难、读书难等问题,基础设施大力改善,群众住上了安全、经济、实用、美观的新房,住房及配套设施相对完善;“以农牧产业为基础、以旅游产业为重点、以劳务产业为补充”的新型产业格局初步形成,特别是以高原马铃薯、中药材、牦牛肉奶为重点的特色农牧业从无到有,实现了病区从自给自足向特色产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今年内,全县就要实现整体脱贫,这对于大骨节病重灾县的壤塘来说是头等大事,也是群众早已期盼的好事。如果没有大骨病的综合防治,要想脱贫还很难。”严华说到。

结束了三天的采访,尹钢仍然意犹未尽,在回成都的车上,尹钢一路都在翻看着此行拍摄的照片。“变化太大了,”尹钢第三次发出感叹。“明年我还来,再用镜头记录下脱贫后的壤塘是如何迈上小康之路的。”尹钢说。

2018年拍摄的壤塘县茸木达乡孩子们健康地学习生活。记者 尹钢 摄

记者石小宏

在几天的采访中,我眼里的壤塘县,街道干净整洁、民居漂亮舒适……这个曾经被大骨节病困扰的地方,展现出勃勃生机,而在这巨变的背后,有一种动人的力量就叫八方支援。

26分钟前

川宝,尹钢,王陆林,汪良枢,桑木周等

石小宏:在壤塘采访的三天时间里,我在这里碰到了不少内地人,他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把这里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他们就是那些从内地来的援藏人员。

王陆林,来自绵阳市安州区迎新乡的副乡长,是我们在尕多乡偶然碰到的。作为挂职尕多乡切洛玛村第一书记的他,来这里已有两年。碰到他时,他正在去年援建起的大棚蔬菜基地里忙碌着。“这个大棚基地去年已经培育出本土的蔬菜,还让当地人吃上了本地产的西瓜”。王陆林对记者说,刚来时高原反应有点强,但慢慢逐渐适应了。本来他的挂职时间已到,但今年壤塘县要整体脱贫,他选择了继续留下来。

汪良枢是我们碰到的又一位来自内地的挂职第一书记,他也是来了壤塘两年。“肯定有些苦,但能让大骨节病重灾区的壤塘群众脱贫,吃点苦也没啥。”汪良枢由衷地说。

壤塘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桑木周告诉我们,为帮助壤塘县脱贫,对口支援的除了绵阳市,还有省卫健委、东方电气集团,以及国家石油部、浙江省等。在与王陆林、汪良枢等援藏干部们的交谈中,他们克服恶劣的自然条件,一心为壤塘脱贫的奉献精神,着实让我们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