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袁婧

“人工智能目前的发展还在感知阶段,要发展为认知阶段,还有诸多挑战。”9月20日,在第十八届“海科会”分场活动——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论坛上,中科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研究员秦小林带来了他对人工智能的研究思考。

不仅是人工智能,青年科学家们讨论的话题还有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态管理、山地灾害、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等。“既有科研发展,也有人才成长。”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分党组书记、副院长王嘉图说,此次论坛旨在为青年科学家搭建跨学科交流平台,增进了解,拓宽视野,促进学科交叉。

今年初刚到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向立很珍惜这次交流的机会:“听听大家都在研究什么,科学研究也不能闭门造车嘛!”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再从北京到成都,这位入选“蓉漂计划”的工程师表示,“各种人才计划给年轻人提供了很多机会”,他希望自己能够有更多创新性的发现。

从国家到省上再到中科院,对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支持,来自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的研究员周公旦和副研究员赵伟也有切身的感受。“专门有对35岁以下青年人才开通绿色通道,这实际上帮助了年轻人组建团队、拓展研究领域。”周公旦说。

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李家堂自称是“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的受益者,“我从事的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研究,人才计划给予我的帮助非常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支持不仅是资金上的,李家堂也获得了赴美国交流的机会。

各种人才计划的支持,各种交流、培训的机会,不少青年科技工作者表示,更应该发奋图强、专心科研。“青年人应该更多待在实验室里,潜心进行前沿领域的探索工作。”秦小林的这个观点也得到了赵伟的认同。他说,“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尤其是基础研究不一定马上实现成果转化,一定要耐得住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