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 记者肖姗姗

“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一对好朋友,快乐父子俩……”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是很多小朋友美好的童年,其原著“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系列及“围裙妈妈”系列作品也是当下语文教学力荐的课外优质读物。

9月8日,该系列的作者、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围裙妈妈”郑春华来成都啦!

在第35个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郑春华、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语文教研员刘晓军做客新华文轩“爱读I do”阅读分享会活动现场,就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儿童文学作品创作与小学语文教材选文;小学生课外阅读读什么,怎么读;小学语文教师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重要性等儿童文学与小学阅读相关话题先后进行了分享。

1990年,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和围裙妈妈首次与小读者们见面,29年过去了,他们仍然那么受欢迎。

“我的所有作品一定都是来源于生活或者是生活给我的启示。‘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系列也是如此,我不敢说我的丈夫和我的儿子以及我自己就是书中的人物原型,但其中好些故事确实在我的家庭生活中发生过。”郑春华讲述了她创作的历程,“儿子小时候,每逢节假日,我和丈夫都要带着儿子外出痛痛快快地玩一通,看着父子俩尽情地嬉戏,听着他们的欢声笑语,常常会引起我莫名的感动。我想起很多孩子抱怨爸爸陪自己的时间太少,因此,我要用自己的笔描绘一个理想父亲的形象,让孩子们在书中找到快乐,也让爸爸们读了有所思考。”

而“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名字的来历,也相当接地气。郑春华透露,“大头儿子”来源于上海话。在上海话中,带有“头”“脑”的词就很多。比方说,“木头木脑”实际上就是做事不灵活,脑子不灵活的意思,而“大头大脑”则常用来形容小孩子聪明可爱。有了这“大头儿子”,那对应的就是“小头爸爸”了。

“大头儿子”长大后,郑春华又创作了“非常小子马鸣加”系列。她说:“能写好‘大头儿子’‘马鸣加’‘小饼干’和‘围裙妈妈’这些故事,要得益于我从小就阅读,那些真正打动我内心的书让我能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然后运用这些点滴去进行创作。一个好故事的产生,是长时间的积累,是艺术的创作。所以,希望大家都能保持一颗善感的心和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

郑春华认为,小学语文课本是文学生根发芽的土壤,想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首先就要从阅读入手。只有多阅读,才能感受生活,感受世界,才能把对这个世界的感受用最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致力于小学语文教育的刘晓军,谈及儿童文学进教材,他表示:“每一个孩子都具有伟大的好奇心、神奇的想象力和强烈的探究欲,而儿童文学作品的特质就在于顺应天性,行教化于无形。”

关于儿童文学阅读的理想状态,刘晓军老师认为应该包括:凭借作品走近先贤,发现审美快感,理解主题、审美、目的、对象、读者意识等,体验生动、形象、有趣;再走进语文阅读,发现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起承转合、修辞手法巧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