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蒋松 阮长安 魏冯


视频 泸州观察 郭慧琳

古蔺县,泸州市最偏远的县,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古蔺县有建档立卡贫困村117个、贫困人口11.89万人,2014年贫困发生率14.9%,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重点县、四川省革命老区县和少数民族待遇县。

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古蔺县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责任、最大民生工程和最大发展机遇,2014至2018年累计减少贫困村113个、贫困人口10.54万人。

脱贫攻坚这五年,是古蔺县经济发展最快、城乡面貌改观最大、群众受益最多的五年。去年以来,古蔺县扶贫车间经验做法在全国东西部扶贫协作培训会上作交流,今年4月全省贫困县摘帽现场会在古蔺召开。该县也获评2018年度全省脱贫攻坚工作先进县。

日前,四川日报记者对话古蔺县委书记李万忠,聚焦古蔺县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的奋斗历程。

谈思路

结合县域实际,念好“红白绿三字经”

记者:打好脱贫攻坚战,产业发展是基础,古蔺产业扶贫总体思路是什么?

李万忠:富民,靠农业特色产业和旅游产业带动;富财政,始终抓住酱酒产业这一核心;这也是我们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思路。

具体来说,一是富民,抓好甜橙、猕猴桃、肉牛、丫杈猪四大农业特色产业,解决群众就地就近就业问题;同时,利用丰富的红色资源抓实旅游产业发展,发展绿色循环经济;二是富财政,发挥白色资源优势,利用不可迁移、不可复制的酱酒资源优势,支持以郎酒为代表的酱酒产业发展,解决扶贫工作的财力问题。

朗多多肉牛厂

记者:做好产业扶贫,就要深入了解并活用当地的资源禀赋。您刚才也点到白色、红色和绿色资源,古蔺如何盘活“三色“资源,为脱贫攻坚助力?

李万忠:红色革命圣地。84年前,红军长征三进古蔺、转战54天,是中央红军转战时间最久、转战路线最长、转战地域最广的县,这里打响了著名的“四渡赤水”战役,境内太平渡、草帘溪、二郎滩等是四渡赤水二、三、四渡重要渡口,留下了不朽的长征精神。古蔺坚持红色引领,传承红色基因,带动地方红色旅游产业发展。

白色郎酒源地。古蔺是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腹地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两大酱香白酒之一的郎酒就出产于古蔺二郎,古蔺要依托四川长江上游白酒经济带建设和中国白酒“金三角”发展机遇,把古蔺建成中国酱香酒谷核心区,发挥赤水河谷优质酱酒原产地优势,打造优势优先、集群集聚的酒业发展新格局。发展白酒产业是古蔺由“红色文化”变成“红色资本”的重要抓手,我们以红色教育引领带动白酒文化特色旅游,增添文化养生元素,通过旅游业解决老百姓的收入来源问题。

绿色生态福地。古蔺黄荆老林是地球同纬度上唯一保存完好的亚热带原始常绿阔叶林区,400余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空气中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含量高达10万个,被誉为“天然氧吧”。太平古镇、古郎洞、天地宝洞等自然风光独具魅力。古蔺正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和生态种养殖业,将绿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优势,形成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示范带动效应。

谈成效

特色产业扶贫初具成效  

减少贫困人口超10万人

记者:产业扶贫有何具体成效?

李万忠:壮大产业“摘穷帽”。古蔺以“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种养循环、全产业链发展”的思路为引领,集中财力设置1亿元产业扶持基金,发展古蔺“4+5”农业特色产业——即抓好甜橙、猕猴桃、肉牛、丫杈猪四大农业特色产业,提升中药材、高粱、烤烟、茶叶、土鸡五大传统优势产业。目前全县发展甜橙18万亩、中药材11万亩,先后招引浙江天子股份、赛得健康集团等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带动就业“绝穷根”。除了发展产业,我们还致力于解决群众在家门口就业的问题。目前,古蔺已建成县、乡、村三级扶贫车间43个,吸纳861名贫困人口就近稳定就业,这两项数据均位列全省前列。同时,我们还下功夫抓旅游产业发展。2017至2018年,古蔺连续创成箭竹大黑洞、古郎景区2个国家4A级景区,把古蔺打造成休闲度假康养目的地,通过旅游业带动群众增收。

郎酒新建四万吨酒库

记者:古蔺仅用了5年,就减少超过10万脱贫人口,这离不开贫困群众主动参与。当地如何调动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李万忠:我们从几方面调动群众主动脱贫的积极性。

一是开展“感恩教育”。通过讲好一堂感恩党课,引导群众形成感恩党、感恩政策、感恩干部的共识;组织当地成功人士、知名人士、群众代表等召开座谈会,把握引导好村内主流思想,持续深入推进感恩教育。

二是推行“为民代办”。针对群众政策不清、程序不明、行动不便等“办事难”现象,组织人员力量主动帮助群众办理户口簿、残疾证等有关证照;帮助申请困难救助、住房改造、推荐就业等事项。今年以来,为民代办事项8267件。

三是采取“积分管理”。明确群众正负面清单参考指标,以积分在爱心超市换奖励,每月评比、每月兑现;针对违反管理规定或者是评价比较差的农户,采取公益性劳动、公布红黑榜、减少捐赠、群众会通报批评等方式给予惩戒,防止有人“坐在墙根底下晒太阳”。

四是实施“法治扶贫”建立县乡法治扶贫工作体系、运行机制。采取流动法庭、公开宣判等方式,突出抓好典型案件查办,切实起到“审理一案、警示一片”“曝光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

金鱼溪易地扶贫搬迁点

谈问题

基础设施滞后是主要瓶颈

部分群众对脱贫政策不了解、收入来源单一

记者:脱贫攻坚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什么?怎样去解决?

李万忠:基础设施滞后,这是制约古蔺发展的主要瓶颈。古蔺属典型深山地区,山高坡陡路难行。同时,古蔺处于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过渡地带,气候条件恶劣,存在功能性缺水、季节性缺水、区域性缺水问题。

古蔺从交通、水利、电力、网络等入手,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群众生产生活水平。

电力建设方面,原来古蔺县内沿贵州一片地区,有些地方用电质量不稳定,村民说“煮饭都煮不熟、洗衣机用不起、电视机看不起来”。为保证稳定用电,古蔺争取国家电网投入6.7亿元,新建6个35千伏以上变电站,目前117个贫困村全部实现国家电网统一供电保障。

还有天然气这一块,以前县城用气,是从外地拉回来的液化气,没有稳定气源,一到用气高峰——如大年三十,就出现气量不足,群众汤圆都煮不熟,很有怨气。为解决问题,我们招商引资,从贵州习水接气过来,利用“西气东输”和中原地区管道的骨干气源,解决全县天然气用气问题。

古蔺-叙大铁路全线贯通

谈未来

向下发力、向上使力、向外借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无缝衔接”

记者:今年是古蔺脱贫攻坚的关键年,古蔺如何凝心聚力,形成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合力?

李万忠:一是注重向下发力,干部帮扶更扎实。实行县领导包乡镇、科级领导包村、党员干部包组、一般干部包户“四级包保”责任制,组建县、乡、村三级督查问责专职队伍,坚持每月考核和“红牌预警”制度。在全省率先实施脱贫攻坚容错纠错,激励脱贫一线干部担当干、创新干。

二是注重向上使力,定点扶贫更深入。发挥国开行资源优势,累计争取信贷授信42.1亿元、协同引导债券和基金等各类资金19.6亿元、捐赠资金2367万元。

三是注重向外借力,扶贫协作更紧密。抓住常山—古蔺东西部扶贫协作契机,把沿海企业引进来,两年争取到位资金6770万元,实施24个协作项目,惠及7632名贫困人口。通过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等形式,举办48期劳动技能培训班,培训1708名贫困人口。搭建劳务协作平台,举办15场招聘会,1000余名贫困人口在浙江稳定就业。

待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乡村振兴将是下一个新课题。我们在保证高质量脱贫同时,也要积极谋划乡村振兴工作,努力实现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无缝衔接。

点击“对话183”进入专题

倾听更多发展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