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祖明远 尹勇

5月29日,四川省相关部门在对2018年度县域经济发展成效进行了考核测算,选取产生出31个县域经济发展强县、先进县、进步县候选县正式公示。

在31个县域经济发展“模范”中,绵阳有5个县市区入围,占比接近六分之一,为历年罕见,而2017年绵阳仅3个县区入选。

2018年,绵阳的县域经济发展还交出了一份令人注目的“成绩单”:全省183个县市区统一排名中,绵阳9个县市区的排名实现“七升两平”,除盐亭县和北川羌族自治县与2017年排名持平之外,其余7个县市区均实现排名上升,其中游仙区增速惊人,一口气上升4名。

一向以县域经济相对薄弱示人的绵阳,这几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5个县市区入围,四大类皆有“斩获”

根据由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之前印发的《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办法》,四川省183个县市区分成四大类,即城市主城区、重点开发区县、农产品生产区县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县进行考核。

如果将这四大类比作四条赛道,那么在四条道上“同场竞技”的选手分别有33个、57个、35个、58个,而绵阳入围此次公示的五个区县中,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每条赛道上都有“斩获”。

其中,县城经济发展强县城市主城区有4个,绵阳市涪城区位列第四;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中,绵阳独占三席,分别是属于农产品主产区县的三台县,属于重点生态功能区县的北川羌族自治县和平武县,北川县还是这个分类中的第一名;在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县中,属于重点开发区县的绵阳市安州区入围。

而从考核公示的三个类别,即县域经济发展强县、先进县、进县步看,绵阳入围县(区)分别为1个,3个,1个,也是均“榜上有名”。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绵阳市近年来狠抓县域经济发展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软肋”很“软” 县域经济薄弱让绵阳曾难以“雄起”

曾几何时,县域经济薄弱,是绵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软肋”之一。数据显示,扣除涪城区、游仙区两个主城区,2015年绵阳其余7个县市GDP只占该市经济总量的52%。作为四川省第二大经济体,与江浙一带约70%的同类比值有很大差距。

这种差距基本上反映出绵阳甚至全四川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不均衡。

一直以来,说到绵阳的经济发展时,提到能代表绵阳的企业,还是长虹、九洲这些位于主城区的老牌企业,而来自县市区的产业“新星”寥寥无几。

更直观的表现来自数据。纵向比较2005年到2015年十年间绵阳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在全省各县市GDP排名中,仅有北川上升2位,游仙区、梓潼县持平,其余6个县市区在全省位次均出现下降,其中三台县下降了17位,最惊人的是盐亭县——10年间下降了29位。考虑到在2008年地震后,北川划入了原安县(现安州区)的两个镇和6个村,全市县域经济发展的表现还要打一些折扣。

而在人均GDP方面,与2005年排名相比,绵阳仅有梓潼县上升2位,其余8个县市区在全省排位都在下降。

在这样的背景下,不难理解绵阳在全省市州经济总量排名中的尴尬——前面的“标兵”成都甩开绵阳一个量级,而身后的“追兵”已将差距缩小到不足百亿,仅为一两个重大项目的产值。持续多年的“全川第二”,很有可能就此而易手。


项目建设现场  赖杰 摄

更让现在绵阳主政者“着急”的情况是,从2015年摸底的情况来看,由于薄弱的项目储备,县域经济发展改观难度很大。以大项目来看,在当时7个县市当中,一个投资超百亿元的重大项目也没有;从产业来看,已有的和储备中的先进制造业项目明显不够,发展新动能不足。

薄弱还体现在产业结构无序,各地重复竞争上。在7个县市区中,除江油以钢铁、机械制造较为突出外,其他县市区主导产业不明显,都想打造“大而全”,结果却是“小而散”,而且产业重复。例如,生物医药产业在安州区、梓潼县、平武县等地就都有分布。

加强市级统筹“给人给方向”, 明确“一地一主业”

为此,2016年12月,绵阳市拿出了一份《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

该报告起草用时超过半年,50多页的报告长度,也在绵阳市相关报告中排名前列。值得注意的是,该课题组组长由时任绵阳市长刘超担任。此后一年内,绵阳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县域经济发展政策,相当一部分内容就出自这份报告。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绵阳出台“一号文件”——《实施“振兴计划”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意见》。文件提出:到2020年,绵阳县域地区生产总值要达到1900亿元,占全市总量的80%以上。

从2015年的52%,5年后要升至80%,这种决策依靠什么来支撑?立足于对现实情况的深刻把握,绵阳拿出了现在看来十分关键的一招——加大市一级的统筹和支持。为此,绵阳成立县域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依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因素,统筹协调各县市区发展定位。

这一思路,在2018年绵阳市委七届五次全会上,升级为“一核两翼三区协同”的“绵阳版”区域发展战略,明确了各区域的发展定位、主攻方向,一直持续往这个方向加力加劲。

以汽车产业为例,安州区是绵阳汽车产业集中承载地。在项目招引上,绵阳市为其提供了相关优惠政策,同时其他县市区在招商引资时对接的汽车产业项目,也将优先推介给安州区。目前,安州区汽车产业园,已集中了汽车整车生产企业4户、汽车零部件规上企业77户。

在用人方面,绵阳制定了县域经济发展考核办法,畅通优秀干部向区(市)县经济发展主战线流动的渠道。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大幅提升的区(市)县党政正职,将优先推荐提拔重用;反之,排名大幅下降的区(市)县党政正职将被约谈。

受此推动,2017年,绵阳县域经济排名止住了下滑趋势,在当年全省统一排名中,绵阳9个县市区取得了“五升三平一降”的成绩。这也成为当年该市GDP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的有力支撑。

全市一盘棋,“给钱给项目”为县域经济发展“输血”

长期以来,绵阳市的县域经济发展的症结之一在于县的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基础条件较差的地区往往陷入发展受到多方掣肘的局面。对此,尚未开通高速公路的平武、梓潼、北川等县深有体会。

为此,绵阳加大市级统筹力度,将“十三五”期间该市交通建设的主战场放在了县域,聚力进行交通基础设施攻坚。经过短短几年的努力,绵阳未来有望增加8条高速,使其总数达到11条。

这些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动脉”包括九绵(九寨沟到绵阳)、广平(广元到平武)、中遂(中江到遂宁)、G5 成绵扩容、绵苍高速(绵阳到苍溪),以及G5 绵广扩容、三大高速(三台到大英)……

其中,九绵高速、广平高速、绵苍高速开通时,将终结北川、平武和梓潼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

同时,为解决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绵阳与社会资本合作,成立了总规模在50亿元以上的县域经济发展基金,主要用于县域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产业园区建设投入。其中,市县两级财政资金占比为25%,剩下的75%将引入社会资本。

近年来,绵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后劲逐渐充足起来,超过百亿元的重大项目先后落户几个县市区——总投资240亿元的绵阳惠科显示器件项目在涪城区开工建设,安州区已有威马汽车这一超过200亿元的项目落户;与其联动的,总投资166亿元的固态共享锂电池项目签约落户三台县……

各县市区发展后劲渐足,让绵阳各县市区GDP在全省排名的曲线,都能往上“翘”,进而带动全市经济划出一条“微笑”的上升曲线,一向给人以县域经济相对落后印象的绵阳,正在发生变化,不久的将来,这种积极的变化还会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