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邓翔沣 李寰

高校的内涵发展,推进双一流建设,需要创新人才支撑。

即日起,四川日报、川报观察推出“走进四川高校超强科研团队”系列报道,聚焦科研团队专注钻研的精神和创新突破的魅力,展示高校前沿科技魅力,探讨创新发展背后的人才队伍建设新思路。

6月报道毕,我们还将推出“为你心中的四川高校最牛科研团队打call”网络投票活动,敬请关注。


名片>>

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创新团队


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创新团队,依托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中药学、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科技创新重大专项等480余个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授权专利230余项、国际专利3项。该团队围绕西南特色中药资源的种质保存与创新、中药的多维评价、中药资源的转化机制与调控等研究方向,建成国家中药种质资源库,并将中药研究延伸至中下游产业链,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探访>>


勇于填补技术空白

为中药研究建起保藏体系

近日,记者实地探访国家中药种质资源库看到,通往资源库的走廊墙壁上,挂着珍贵中药种质资源介绍图,不仅有四川独有的特色珍贵药材,还有全国其他地区的罕见中药种质。

在工作人员指导下,记者换上工作服进入资源库,入口墙上的监控系统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间超级“大冰箱”内,不同的保存库,比如“双十五”干燥间、短期库、中期库等,设有不同的温度和湿度。而这些设置背后,凝聚着研究团队4年的艰辛付出。

2012年,我国进行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搜集了大量珍贵中药资源,如何保存这些中药种质?“没有合理的中药种质保存体系,中药创新只是无米之炊。”国家中药种质资源库技术负责人、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副院长裴瑾说。在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创新团队(简称“创新团队”)的建议下,同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布下两个中药种质资源库,一个在海南,另一个落户在成都中医药大学。

建设国家中药种质资源库,创新团队成员铆足了干劲,但万事开头难。“虽然低温保存技术之前已存在,但将其运用到中药中是第一次。”裴瑾说,保存中药种质要求低温低湿度环境,但四川常年空气湿度较高,如何降低空气湿度并保持低湿度环境,成为保存库设计上的难题。

翻文献、实地考察、咨询专家……一筹莫展之际,创新团队联系到拥有千年种子库的英国皇家植物园,并向其取经。设计施工图、画施工图、具体施工,该团队的多元化组成人员发挥了重要作用。团队中共有68位专家,不仅有中药资源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临床中药学等中药学相关专业人才,还汇聚了分子生物学、工程学等跨专业人员。

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2016年,国家中药种质资源库正式投入使用。但新的难题随之而来,如何装满这间超级“大冰箱”?据粗略估计,中药资源有12000多种,绝大多数为植物,而植物药的收集十分复杂,不仅生长周期不一,采集季节也不同。资源库有研究人员从事管理和收集工作,经过多年持续努力,该库库存已达3万余份,其中不乏峨眉野连、川贝母等特色优质库藏。

目前,国家中药种质资源库已成为我省中医药产业发展、传统文化传承和对外交流的一张名片,为科学收集、保存全国中药种质资源,开展西南地区道地、濒危、特色中药资源研究提供了完整的中药种质资源保藏体系,并为实现药用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实施药用生物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物质基础。

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创新团队探讨工作。(成都中医药大学供图)


科研成果服务社会

用一块种植基地实现脱贫致富

凉山州冕宁县有一块“神奇”的种植基地。在这块田地上,不仅首次实现了益母草从野生种植到人工种植再到稳定产出的首次突破,也让当地农民年平均收入提高到3000元左右。

覆盖中药研究整条研究链,为传统中药资源注入新生命力,这是创新团队的核心思想。如果说,建成国家中药种质资源库是该团队在中药源头研究中的里程碑,那么益母草注射液的二次开发,则是将中药研究延伸至中下游产业链的最好体现。

2012年,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彭成的带领下,该团队与成都第一制药有限公司合作,进行益母草注射液的二次开发。

为什么是益母草?据团队成员之一、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特色药材创新药物成分研究所所长熊亮介绍,作为妇产科治疗中最常用的药材之一,益母草的市场需求量十分大,但由于益母草一直是野生种植,而药材原料种植情况、野生环境保护情况不同,因此质量与产量不稳定。

“若能实现从野生种植到人工种植的转变,是否能解决益母草产出的种种问题?”带着这个设想,创新团队迎接了新挑战。

选择种植条件、挑选种质、施肥……由于该领域之前无人涉及,研究的每一步都得慢慢探索。“科研就是自己与自己的一场较量。”研究开始时,正值深冬。熊亮回忆说,每天天未亮,研究室里已亮如白昼;而每到深夜,整个校园融入黑夜时,总剩下研究室的灯光与月光作伴。

功夫不负有心人,该团队首次突破了益母草野生变家养的人工栽培技术。同时,在对全国各地收集的益母草种质资源进行多次对比研究后发现,种植在凉山州冕宁县的益母草,无论有效成分含量还是产出稳定性都是最高的。2015年,该团队在冕宁县建立了益母草基地。

“科研成果最终是为社会服务的。”彭成说,该团队还深入到当地农民中,教授种植技术,远程为农民在种植中遇到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收入水平。

探索之路并未就此止步。该团队还牵头组建西南道地药材协同创新中心,组建川附子、川贝母等西南中药材大品种产业技术联盟,开发了系列创新药物和相关新产品,完成了多种中成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极大支撑了四川省乃至西南区域中药产业的发展。

对话>>

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彭成:中药创新有多种可能性

记者:能在中药领域有众多建树,创新团队的秘诀是什么?

彭成:在我看来,我们团队的核心竞争力可以总结为8个字:团结协同,创新发展。我们团队里有来自清华大学、四川大学等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优秀人才,对于中药产业的共同热爱,让他们各自发挥所长并取长补短,在各个项目中齐心协力,创造了不少佳绩。

此外,我们团队一直对前沿技术、前沿科技充满好奇并勇于挑战,因为针对新问题,运用新方法才能有新成果。

记者:在您看来,中药创新最重要的是什么?

彭成:中药是中国几千年来用于治疗疾病的药物,中药创新可以从三方面来认识。第一,中药拥有系统的理论,如何将其与现代系统科学相结合,是未来的一个创新方向。第二,中药是中药本身、生长环境和治疗疾病三个系统连起来的一门研究,对于这些系统的关联研究,可为系统科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第三,结合最新的技术,研究中药背后的成因,比如某中药为何疗效好、道地药材为什么在四川形成等。对这些背后成因的探索,可能会对新成分、新物质的发展有所启示。

记者:目前,团队正在进行哪些新研究?

彭成:我们团队有多个正在进行的最新项目。例如,对川产道地药材的道地性研究,通俗来讲,就是研究它们质优效佳的科学内涵。另外,我们还在进行耐药菌的研究,也就是大家所说的超级细菌。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某中药成分对于治疗耐药菌有成效,目前已获得欧洲专利,接下来会进行药品开发。

点击下图,关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