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草记忆:三线人的坚守与奉献

(作者:李静 选送单位:江阳区委组织部)

茜草,位于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与泸州市中心老城区仅一江之隔,是泸州未来城市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片充满希望的“金土地”上,有一群特殊的老人,他们衣着朴素,面带沧桑,只是——他们坚持说着东北话,讲述着曾经用青春和奉献写下的故事。

火车坐了三天三夜

1965年,为积极响应“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在泸州的茜草坝上兴建起一个以长江命名的挖掘机厂,数以万计的三线建设者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来到茜草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搞建设。四川是三线工厂最集中的省份之一,长江挖掘机厂从辽宁抚顺迁来,这是当时整个中国庞大的三线工厂计划的一部分。有人统计当年随三线工厂入川的工人、技术人员和干部有40万,这里面就包括了迁到茜草的长江起重机厂(北京起重机厂搬迁援建)、长江挖掘机厂(辽宁抚顺挖掘机厂搬迁援建)、长江液压件厂(上海液压厂搬迁援建)“三长”厂上万职工和他们的家属,张立新就是三线建设大军列车上的一员。他们带来了全套的东北家居用品以及东北的生活方式,有的人连腌酸菜的缸都运来了。

“1978年改革开放,我和三个哥哥姐姐一起,跟着父母坐着火车,从辽宁抚顺来到四川泸州这个叫茜草的地方,火车坐了三天三夜,那时候我才10岁。”张师傅今年已经50岁,仍会说着一口纯正的东北话。

在长挖厂区里长大的张师傅回忆,小时候住的房子,都是木板铺地的东北式房子,走起来咚咚响,吃的都是馒头、包子这些面食,“我从小还在踩着小板凳时就会蒸馒头蒸花卷了,热腾腾的馒头,吃起来这个香啊,我至今还是爱吃面食”。厂区非常大,里面有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甚至长挖技工学校全套学校,有医院有邮局有粮店有派出所,生活必需该有的都有了。

在那拼搏奉献的岁月

张师傅的父亲张玉魁是长挖厂的元老职工,1956年进入当时的辽宁抚顺挖掘机厂,认识妻子刘素珍。改革开放后背井离乡,带着妻儿举家搬迁到位于茜草的长挖厂,从东北的大城市到了一个充满未知的乱岗荒地。“那时叫‘三边’政策,边施工边基建边生产。”在刘素珍的记忆中,那个年代就是忙,“会战”一个接着一个,劳动竞赛搞得轰轰烈烈,车间加班加点是常事,经常晚上就睡在办公室,最长的一次,有半个多月没回宿舍。在张师傅的记忆中,父母在那个年代星期天从来不在家,永远都是在加班。

张师傅刚到茜草三个月,可能因为水土不服,也可能因为生活条件的落差导致不适应,40度高烧不退,意识模糊,浑身乏力,哥哥姐姐们急了赶紧给父母打电话。电话那头,“嘟嘟嘟”地接通了被挂断,接通了被挂断…无奈之下,大姐只好赶紧找到邻居阿姨帮忙,才把张师傅送到了厂区医院。一个小时后父母回过电话,解释之前在处理厂里紧急事情不便接听电话,后来一忙又忘记了回电话。为此,张师傅生气得一个周没有和父母说过一句话。

传承续写三线故事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个月能够领到六七十块钱的工资,日子已经算是很好过的。工人们都很有优越感,进工厂就端上了铁饭碗,有福利,有劳保。我们年轻时穿的裤子鞋子,都是工厂发的劳保用品,那种翻毛皮鞋,农民提着一篮子鸡蛋来换,挺贵的。”在刘素珍记忆里,长挖厂几乎是个独立地块儿,吃穿住行用几乎都能自足,“我们的工人到街里去,理发啊,吃小馆儿啊,都会流露‘你现在知道吗,我长挖厂的,我是来建设大西南的’一脸骄傲。”

然而这段岁月,作为家中的小儿子,张师傅却有另一番理解。“小时候常听哥哥姐姐们抱怨,特别不能理解父母,亲戚都在北方,大家一起热热闹闹,来到这里人生地不熟,语言习惯不同。我的父亲却总是那句话,国家需要我们,我们必须支援三线建设。”直到后来,哥哥姐姐们陆续长大加入长挖厂,张师傅也在17岁那年进入长挖厂,他才明白,父辈们曾经在做怎样的一项事业。“没有他们制造的挖掘机,就没有眼前的平地高楼。”此时,他开始慢慢地理解父亲,“像他们那一代人,就是想别人的多,想自己的少。为了国家建设不辞辛苦,我的叔叔和姑姑也是因为三线建设从辽宁迁到了山东,爷爷奶奶跟着我们来了四川,一大家子分散各地,人生基本是在厂里度过。”

“在茜草生活了几十年,习惯了,离不开了,这里就是我的故乡。”如今,张师傅的母亲已经83岁高龄,住上了百余平米的城市公寓,楼下是超市,马路对面就是公园。四个子女都已退休,儿孙满堂,从未离开过茜草,生活其乐融融。还是不习惯吃辣,仍操一口东北腔,间或夹杂着点四川方言,闲暇时候还会跟邻居唠嗑当年的三线故事。

新时代下的“三长”梦

上个世纪90年代,“三长”在茜草组建的工程机械制造基地当时在全国也算实力雄厚。它们生产制造的汽车起重机、液压件挖掘机、液压件、汽车活塞环等十余种产品出口美国、韩国、澳大利亚、埃及、尼泊尔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创国家优质产品奖三项,部、省优质产品奖72项,机械行业的辉煌曾是泸州人心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2013年,“三长”退城入园,陆续从曾经的茜草坝搬迁至泸州国家高新区机械装备产业园,与其他相关机械产业一起集聚发展,走向更加“高、大、上”的路子,谱写泸州人重振机械雄风的梦想新篇章。而泸州也将形成沿长江上游地区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建成国家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茜草也成为泸州大城市发展规划中的“新浦东”。

2018年2月,位于茜草工业遗址内的“1965茜草工业记忆”临展博物馆开放,里面除了“三长”厂内的机械设备展示,在厂房外还有一面记录那个年代故事的照片墙,这不仅记录了三线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美好青春,也记录下泸州轰轰烈烈搞建设的火热场景,同时更是对后人和历史的一个交代。“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光阴四十余载,艰苦创业、不畏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成就了“三长”厂的辉煌事业,这是“三线人”战天斗地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是三线人在茜草留下的独家记忆,更是今天茜草人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