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婷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红星是咱工农的心,党的光辉照万代……”歌曲《闪闪的红星》的旋律,想必勾起了不少人的红色回忆。《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红旗颂》《唱支山歌给党听》……在中国共产党走过的风雨百年路上,音乐作为抒情见长的文艺作品形式,承载了不少革命者赤诚的感情,也抒发了老百姓对红军的依恋,不少经典作品在改编中延续着生命力,并传唱至今,也有更多新创音乐作品,将与观众见面,与时代交响。
川味民歌:
九寨沟老百姓《盼红军》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山上(里格)野鹿声声哀号,树树(里格)梧桐叶呀叶飘完。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歌曲《十送红军》,悠扬婉转地表达了川陕地区的老百姓,对红军队伍深深的眷恋和不舍,反映了融洽的军民关系,和支持反“围剿”的斗争。
九寨沟
“不少如今我们熟悉的红歌,其实都是从当地民歌发展而来的。”四川省音乐家协会主席林戈尔解读道,与《十送红军》类似,《东方红》源自于陕北民歌《骑白马》的曲调;脍炙人口的《盼红军》,则是由南坪曲子中花调《采花》改编而来的。
“七月里谷米黄哟金金,造好了米酒等哟红军,九月里菊花艳哟在怀,红军来了给哟他戴……”川味浓郁的《盼红军》曾广为传唱,1983年还登上了央视春晚舞台,如今也常在各大演出活动中被翻唱。
“可以肯定的是,这首歌是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果。”林戈尔说道,南坪民歌发源于九寨沟县(原为南坪县),但《盼红军》这首歌并不是典型的藏族民歌,词曲旋律中都充满了汉藏交融的味道,老百姓们在田间劳作时哼唱,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不断创新填词,一代又一代,就有了如今的民歌。
四川省音乐家协会主席林戈尔
九寨沟县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中心编辑阚少谦查阅的党史资料,也印证了历史上红军的确经过了九寨沟县。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进行长征。1935年8月至9月,红一方面军有数千人到了九寨沟县;1936年7至9月,红二、四方面军有一支约两千人的部队行军至九寨沟县大录乡和玉瓦乡,翻山前往腊子口。
红军在九寨沟县主要是筹集粮草,期间与国民党追兵及地方反动武装发生过零星战斗,部分红军战士长眠于九寨沟的绿水青山。特别是包座战役,其部分战斗发生在九寨沟县与若尔盖县交界的喇嘛岭。队伍开拔后,有许多红军战士因伤病流落在九寨沟县,据不完全统计,九寨沟县共有在乡红军21人。
经典复排:
《同心结》里的“家乡配方”
2020年10月,重新复排的经典歌剧《同心结》先回到四川“老家”首演,随后又在国家大剧院汇报演出,参加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展演活动。时隔40年,这部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剧团经典歌剧,在四川交响乐团、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四川省歌舞剧院的联合演绎下,重新绽放新时代的光彩。剧中主角黄继光,这位来自德阳中江的英雄,由著名歌唱家王宏伟饰演。
歌剧《同心结》
“太阳出来啰喂,照中江啰喂,上前方欧落落,红旗扬欧落落……”《同心结》舞台上,黄继光准备离开故乡奔赴远方,不少老百姓为他送行,唱起了《太阳出来喜洋洋》这首亲切的民间小调。这版《同心结》,加入了不少“家乡配方”,家乡味浓郁。黄继光在累了时,耳畔响起的是四川民歌;他回到家说着四川话,吃起一碗中江挂面……将川味元素结合现代审美,自然地融入故事中。
“抛开剧目创作的艺术成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抗美援朝战争时期,赴朝鲜参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里有2人获得了‘特级英雄’的荣衔,他们分别是黄继光和杨根思。”黄继光博物馆馆长涂琳说道。
中江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钟力生介绍,黄继光小时候家庭贫困,父亲因地主逼债死去,他被迫放牛抵债,常遭打骂。1949年12月,中江解放,他终于和穷苦人一道翻了身,积极参加农民协会,还因为工作积极被评为模范。1951年3月,20岁的他响应党中央“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积极报名参军。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二营六连奉命夺取上甘岭零号高地,黄继光随营参谋长张广生赶到六连,决心在次日天亮前拿下零号高地。在激战中,敌人向他疯狂扫射,他身体晃了几晃,栽倒在地。不久,他拖着沉重的身体,艰难地爬行,越来越接近火力点时,刷地一下挺起身来,甩出手雷,一声巨响,敌人火力点被浓烟吞没,机枪哑了。我军跃起冲锋,敌堡另一个机枪孔又发出狂啸,战士被阻在山坡。第二天一早,天色渐亮,他艰难地向前爬行,快靠近中心火力点时一跃而起,张开双臂,扑向敌人正在喷火的机枪,用身体堵机枪。战友们的仇恨怒火,一升千丈,高喊:“为黄继光报仇!”怒潮般地冲上零号高地,全歼1200多名敌人,夺取了上甘岭战役的伟大胜利。这时指导员冯玉庆把黄继光从地堡的机枪口上抱起来,而他爬行路上也留下了一道清晰的血痕。这个场景也在《同心结》的舞台上呈现,王宏伟的歌声唱得不少观众现场落泪。
献礼新创:
歌剧《王光祈》走出一位先驱
“北京的五四运动之所以及时传到成都,使成都青年得以及时看到光明,就不能不归功于王光祈了。”这是作家李劼人写在《追忆王光祈》一文中的话。作为我国五四运动时期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近现代音乐史上著名的音乐学家和音乐史学家,出生于四川成都温江的王光祈,是在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为成都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党组织创立作出杰出贡献的革命先驱。
今年,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由四川音乐学院、中共成都市温江区委宣传部、四川文化艺术学院联合出品的原创歌剧《王光祈》已经完成前期创作,即将启动排练,并拟于今年7月进行首次公演,为建党百年献礼。
四川音乐学院副院长孙洪斌透露:“2020年7月,剧本定稿后,作曲家进行主要唱段创作,并于2020年10月完成各唱段的唱腔设计,并以独唱、合唱、对唱、轮唱、多重唱等形式完成音乐的综合表达;目前,该剧剧本创作和主要音乐作品创作已经完成,我们正在组织四川音乐学院中青年优秀师生进行排练。”
值得一提的是,《王光祈》还在歌剧形式中融入了中国本土音乐元素,尤其是突出了成都平原温江地区的音乐以及曲艺传统。同时由于人物经历的特殊性,该剧还在传统民族歌剧的载体上,融进了欧洲歌剧的表达方式。在动荡变幻的世界格局和风起云涌的时代思潮背景下,打通中西文化尤其是突出音乐的交融,将中国传统诗歌、音乐和西洋交响乐、欧洲民间舞蹈及其它艺术样式融为一炉,塑造了一个永怀家国、放眼国际的早期的爱国民族知识分子形象。
这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也与王光祈的经历有关。中国戏剧文学会会员、温江社会科学院理事王晓刚介绍,王光祈作为东西方音乐比较研究的先驱,他把中国古典歌剧系统地介绍给了西方研究者,这种“文化自信”的眼界与视野,在当时非常难得。
多彩组合:
《山高水长》《彝红》写新篇
在5月即将开启的四川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剧目展演季中,也有不少音乐剧作品记录着党史中令人难忘的节点。
《山高水长》
四川省曲艺研究院创作的曲艺音乐剧《山高水长》记录的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大河村,川西南一个古老的村庄。这里的人们遵循着最传统的劳作习俗,在山水间耕耘收获。这里偏僻、贫穷、落后,是“精准扶贫”工作的第一线。大河村驻村第一书记张文成,立志要改写父老乡亲的穷困命运,他和当地村干部一道,找“穷因”、挖“穷根”、斗“穷命”。
他们面对的是因中年丧子而意志消沉的孙守田、嗜酒如命又好吃懒做的孙勤奋、独自带着孩子生活的寡妇王秀兰、刁钻刻薄钻空子的李春花、过了一辈子苦日子的周奶奶、和奶奶相依为命的小姑娘朵朵……扶贫,最终是扶人心。人心开,则心智开;人心开,则天地开——他们义无反顾,开启了这段风雨兼程的心灵叩问与时代追问。
民族歌剧《彝红》,为观众再现了著名的“彝海结盟”的故事。1935年的“彝海结盟”,在凉山建立了第一支少数民族地方红色武装,留下了一面“中国夷(彝)民红军沽鸡(果基)支队”的旗帜。红军北上离开凉山后,果基小叶丹被谋害,为了保护旗帜,实现丈夫对将军的承诺,果基夫人将这面浸染着彝汉人民鲜血的旗帜缝在自己的百褶裙里,四处躲避国民党的追杀。
1950年,她亲手把旗帜交给了解放大凉山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直到今天,这面凝聚着红军和彝族人民深厚情谊,记载党的群众路线和民族政策的伟大实践,见证凉山彝族对中国革命重大贡献的旗帜,仍然保存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灯塔》5月4日在国家大剧院正式首演
四川交响乐团的《长征组歌》以优美动人的曲调,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在党中央毛主席的领导下,不屈不挠、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歌颂了红军指战员艰苦卓绝、英勇奋战的英雄气概,颂扬了中国革命史中具有传奇色彩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该团另一部音乐作品《灯塔》,以严谨的现代交响曲立体架构,通过“求索”“丰碑”“征途”和“光明颂”4个乐章的演绎,浓缩了百年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展示出极其深刻也是无限深情的、丰富的心路历程,传递出信仰无穷的力量,描绘出“灯塔”永恒的光芒。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红歌传承
抒发了老百姓对红军的依恋。
红色记忆
传承红色基因
吟唱军民鱼水情
唱响红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