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川观新闻记者 袁婧
在重庆市档案馆珍藏着不少老照片,它们记录下因为三峡工程,130余万人迁离家乡的历史。
“这是一次艰辛而动人的命运大迁徙,这是一场气壮山河的家园大重建,这是一部凤凰涅槃的事业大创新。”重庆市档案馆工作人员郭若兰带领我们重回那段历史。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工程采取一级开发,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建设方案,到2009年全面建成。
三峡工程淹没库区涉及重庆、湖北两省市,最初计划到2009年三峡工程建成时,动迁城乡居民103.79万人,后来经过调整,三峡库区移民总量超过130万人,其中重庆动迁移民为113.8万人。
“建设三峡工程,根治长江水患,并发挥其巨大的电力、航运效益,是国人的百年梦想。”郭若兰说,但三峡水库淹没区涉及的范围广、人口多,移民能否“搬得出”成为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
自工程开建以来,库区人民无私奉献,毅然“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有的离开肥沃的土地向后靠,把新家建在贫瘠的山梁台地上,更多的人们离乡背土,揖别祖祖辈辈居住的故园,带着家乡的泥土,远赴十几个省市重新安家。
郭若兰展示的这张照片,是2004年8月26日,奉节码头,重庆库区移民李德兵走向移民专船,他是最后一名跨省市三峡外迁移民。

郭若兰说,在党中央一盘棋的引导下,各地区对接纳三峡移民工作都做了非常详尽的安排,移民在移居地迎来了新生活。正是因为有了广大移民的奉献、牺牲,有党和政府不断维护发展移民的利益,三峡百万移民“搬得出”的目标才得以如期实现。同时,围绕“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开始进入三峡工程后续规划建设阶段。在三峡工程建设的背后,重庆人民舍小家、为大家的惊天义举,将在共和国建设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图片由重庆市档案馆提供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建设三峡工程,根治长江水患,并发挥其巨大的电力、航运效益,是国人的百年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