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罗之飏  摄影 肖雨杨

《刘诗白选集》13卷、17册,收录了著名理论经济学家刘诗白70多年来的著述。12月22日,在北京与读者见面。

从2016年11月初定体例,至今年11月付梓,这部洋洋洒洒近500万字的“鸿篇巨著”,堪称中国三大产权理论流派代表人物之一刘诗白治学生涯的全面总结。

然而,这套集刘诗白“研究之大成”的作品应作者本人要求,不叫“全集”,改名“选集”,一字之变,为什么?

而且这13卷的经济学著述中,专有一卷的主题是自然哲学笔记,与经济学好像没什么关系,这又是为什么?

严谨:不放过每一个字

“全集不全,是这套作品更名为选集的重要原因。” 四川人民出版社原副总编辑、《刘诗白选集》项目负责人周颖揭秘答案。

此次出版的《刘诗白选集》是在之前出版的10卷本《刘诗白文集》基础上进行增补和调整的,出版方秉承“尊重历史”的原则,在搜集论文和著作时尽可能全面,不出现遗漏、残缺,但因时间久远,刘诗白青年时期发表的《论古诗十九首研究》、《秋叶的故事》等文学作品已经佚失,未能收纳。

收入的作品更为精当,也是其称为“选集”的重要原因。《刘诗白选集》初稿有700余万字,定稿删减了200多万字,如第12卷《未刊论文和会议发言稿》的定稿就对原稿删去了四分之一。

此外,若论文与专著有重复之处,则保留专著并在专著相应内容的注释中加以说明,“刘老对作品严格筛选,可要可不要的他坚决不要。”周颖介绍。

“不称为全集,也是刘老自我谦逊的表现。”周颖认为,刘诗白虽为大家,但他为人十分谦和。

今年11月,出版社封面设计人员希望对作品上“刘诗白”三个毛笔书法字体再调整,而当时,刘诗白还在医院做白内障手术。

让人意外的是,出院当天,他即刻挥毫,并给出版社送去两个书法版本供选用。这让出版社的全体人员都感动不已。

看重细节,治学严谨。一字之变,背后折射的是刘诗白的治学精神。周颖回忆: “这套近500万字的作品,刘老至少通读了两遍。”

整个作品出版经历了定体例、收集文章、定目录、出版编审、专家审读、查看清样等近10个环节,刘诗白每卷都阅读,最后再通读,每个环节都参与。

把“人的认知机制”改为“人类认知机制”、把“关爱”与“同情”调换位置、把“答案”改成“模式”……选集出版过程中,刘诗白字斟句酌,严谨的治学态度让让周颖印象深刻。

周颖回忆,出版期间召开的专家审读会从早开到晚,刘诗白不顾高龄,两次都全程参加,“会上,他对每位专家提出的疑问和建议都逐一回答反馈,自己还做了详细的笔记备查阅。”

独特:以专门一卷收录哲学笔记

13卷本的《刘诗白选集》前10卷均为经济学理论,第11卷和第13卷分别是未刊论文和会议发言稿、书法作品。第12卷《自然哲学笔记》尤为不同,刘诗白在该卷前言中介绍:“本卷就是我7年跨学科阅读写作的笔记和从笔记中整理而成的学习心得,算是一本有关自然哲学的作品。”

《自然哲学笔记》不仅主题“迥异”——不是主攻经济学的刘诗白的主要研究领域,而且编审阵容“豪华”——选集整个编审专家团队中有一半人负责审阅这部作品,其成员全部由四川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的哲学教授组成。

《刘诗白选集》编审小组副组长、西南财大经济学院原执行院长刘方健介绍,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刘诗白写作“现代财务论”时,研究了新技术革命和现代财务的关系,开始阅读新技术革命的书,2010年以来又读了一批如《时间简史》、《物种起源》等自然科学的书籍,2012年起,刘诗白将研究重心放到了自然哲学领域上。

“这卷作品刘老通读了不下10遍。”四川人民出版社编审,《自然哲学笔记》责任编辑何朝霞介绍,这部笔记性质的作品集纳了刘诗白在新领域的研究观点和思想火花,为成书,刘诗白先自己整理了目录,再和该卷审读专家交流了1年多,最后修改审定,有的稿子甚至改了几十遍,“是刘老聚焦于宇宙的生成,生命体的产生、本性,以及人类的认知、情感、道德理念这三项论题进行哲学思考的结晶。”

刘诗白研究领域为何转向?或许《自然哲学笔记》前言中已作出回答,他写道:“自然世界深层领域,特别是生命以及人的精神活动,存在着许许多多自然辩证法运动新形式,要对这些新现象做出科学阐释,就不仅要使用实证方法,还需要有高度的唯物辩证的理论思维。”

从讲求实证的经济学,到高度抽象的哲学研究,刘诗白的思想中不仅有经世致用之学,更有了星辰和大海。是“选集”而非“全集”,个中缘由,刘诗白其实已在作品中给出了答案——“如天假我以年,我还将对这一论题加以进一步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