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王眉灵

12月的纳尔维克,已进入了“极夜”时间。

上午10点,晨曦初露,挪威哈罗格兰德大桥在视野里逐渐明亮。它横跨奥福特峡湾,在海面上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两岸雪山皑皑,远处常年积雪的山头像一个人头,与大桥隔海相望,低吟着亘古的传说。

当地时间12月9日,这座北极圈最大跨径的悬索桥正式通车,连接挪威和瑞典西海岸的欧洲E6公路有了重要捷径,挪威新添地标名片。让很多人意外的是,大桥的建设者,来自遥远的中国四川。

通车现场视频

在北极圈,不仅有终年不化的坚冰,更有与中国迥异的文化、习俗。不远千里而来的四川人,如何破“冰”建桥?

极端气候建设难 用专业突破坚冰 

大桥交付挪威北方公路局的26小时之前,桥上仍有建设者在做收尾工作。这并不是一个舒服的工作环境。纳尔维克气温零下4摄氏度,位于海面上的大桥温度还要低。更难忍受的是风:站在桥上,风迎面而来,像刀子割在脸上,钻进头皮;风大又急,话音落在空中瞬间被卷走,只余呼呼作响的风声。

“现在的风速大概为10米/秒。”工程师徐靖已经能熟练地“肉测”。这不算大。施工过程中,风速最高达100公里/小时。

北极圈的冬季,时间长达半年。四川路桥项目经理卢伟有感而发:“冬季的大小风暴、长时间的极夜,是我们在这里建设的最难环境。”哈罗格兰德大桥跨径超过1公里,悬索桥的高空作业、吊装工艺多,极端气候将直接影响工期,对建设精度、质量也将带来不利影响。

2013年10月中标后,在长达2年多的准备时间里,项目针对严寒气候进行了大量有针对性的设计。猫道、架缆、吊梁,每一个重要的节点都做了详尽的建设方案,充分考虑周边的环境、气候,提前进行预演。针对大风气候,项目和西南交大合作,特别进行了风洞试验,以保证结构物的安全。经过充分的准备,冬季不能施工的困难迎刃而解,即便在挪威最寒冷的一、二月份,施工仍如常进行。

与悬索桥常见的“H”形不同,哈罗格兰德大桥两座索塔是“人”字形,看上去极其美观、壮丽。但这种新颖设计,给建设带来不小挑战。

悬索桥的上部结构建设,须先架设猫道(即施工便道),猫道位于主缆之上。常规悬索桥的两根主缆是平行的,两条猫道可以并排设置,增加平衡;而哈罗格兰德大桥的主缆,则是两头窄、中间宽,从空中俯瞰,好像鱼腹。常规的建造方法,行不通。

不破不立。建设者结合自身的经验、周边实际的气候及环境,大力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自创柔性带抗风体系整体式猫道安装主缆、采用主缆横向顶推系统最终空间缆成型……多项工艺世界首创。2017年1月,架设主缆的时候,正是挪威最寒冷的时节,建设者在挪威境内首次采用PPWS法(预制平行钢丝索股法)制作和架设主缆,成功克服了每小时100公里的风暴环境下施工难度,顺利建成大桥。

通车后的大桥

北欧国家标准高 用严谨获得信任 

“恶劣的自然环境尚且可以克服。”在项目经理卢伟看来,走出国门在发达国家建桥,当地严苛的“标准”是最难适应的。

北欧有着全球最严苛的基建标准,对HSE(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的要求特别高。比如,在国内常见的加班,在这里却行不通,按照当地法律法规,员工每月、每周乃至每天有一定的工作上限,超过上限将面临巨额罚款。安全工程师王敏的电脑里,有着项目每一名员工的最新工时,“当地政府部门随时都会来检查”。

如何尽快适应?建设者们虚心当“学生”。他们和业主充分沟通,聘请了有丰富经验的外籍工程师,充实到法律、财务、税务等岗位,以快速融入当地社会,适应其要求。

HSE(安全、环保与职业健康)工作,更是被放在了首位。项目常务副经理虞业强介绍了一个小细节:工人的衣服、鞋帽等施工装备。“这双工作靴,是项目上每个工人的标配,鞋子的前半部分,里面是一个钢板构造,穿着这样的工作靴,即使砖头掉在上面,脚也不会感到任何一点疼痛。”

还有看不见的“标准”。当地一些人对中国企业存在成见,认为中国建造的质量不好,甚至有民众说,如果中国企业把这个大桥建成,他们不愿意从桥上走,怕有安全风险。

2016年10月,猫道刚架设完就进入了冬季,一根极小的锚杆在严寒气候下断裂了。业主方当即要求停工,并对整个建设质量产生了怀疑。“当时压力非常的大。”虞业强回忆,随着怀疑而来的各种质询,简直要把人逼疯。直到项目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并拿出了沉甸甸的试验报告,业主才同意继续施工。

后来,项目也增强了对分包项目的耐寒要求,凡是采购的结构件,即使是一颗小小的螺栓,不仅要有CE认证,还要经过极寒气候的试验认证。

当地时间12月8日,通车前夕,纳尔维克市政府特别向四川路桥项目部授予纳尔维克市建设者奖杯。当卢伟接过铁路工人雕像时,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在这肯定的掌声中,曾经的怀疑早已烟消云散。

 建设者合影

中国智慧为支撑 用实力占领市场 

哈罗格兰德大桥,当地人期盼已久:它节省了18公里的峡湾公路,没有冰雪、滑坡等隐患,纳尔维克的三文鱼等海鲜,可经此到达南挪威港口,进而疏运到全球。

对于完成这一壮举的建设者,挪威北方公路局哈罗格兰德大桥项目经理Dagrunn Kaasen赞不绝口:“建造过程有很多困难,但中国企业都克服了,按照标准完成建设,呈现出这座伟大的桥梁。”

等待通车的人群

中国人的勤劳、坚韧,给挪威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2017年10月,大桥钢箱梁合龙后,进入焊接环节。按照业主方的资质要求,项目在可选择的分包商不多,一家欧洲分包商承接了这个项目。没想到,分包商技术、能力所限,严重拖延了进度。和业主协商后,项目把焊接工程拿回来,想办设法克服了困难,顺利完成建设。

这个昂贵的“学费”也让卢伟极其遗憾:“如果我们中国的焊接企业能够来就好了。”“我们需要抱团走出去。”

事实上,大桥的成功建成,集合了中国桥梁建设的集体智慧。虽然有来自意大利、英国、瑞士、挪威等国家的零部件,但主缆、钢箱梁等主要结构件来自于中国,全桥钢结构件重量超过1.5万吨,其中1.1万吨钢结构构件是由中国四个厂家生产,长途海运抵达挪威。

科技攻关方面,项目与西南交大、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等展开合作,克服了建造的技术难题。在主缆建设加工前,项目请西南交大进行了设计;为取得业主方充分信任,项目又请欧洲知名供应商进行了计算。两个数据非常接近。“这证明了中国科研团队的能力。”在卢伟看来,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中国的基建市场已经非常完善,有完善的供应链、富有经验的工程师队伍、强有力的科研院校,正是集中了这些资源优势,才得以实现“欧洲桥、中国造”。

当地时间12月9日,大桥建成通车后,项目部人员兴奋地开始收拾行李,准备回家。合同工程师袁帅也在其中,不过,他的下一步目的地,是挪威另一个大桥项目——贝特斯塔德桑德大桥。哈罗格兰德大桥的成功建设,赢得了挪威政府认可,在当地官员的主动推动下,四川路桥拿下了贝桥项目。该桥位于挪威中部,桥全长580米,合同造价约2.2亿元人民币。

“中国建造”走进发达国家,坚冰正在消融。

【新闻多一点】

刚刚,这座与极光相伴的桥通车了!它是“四川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