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拍卖现场

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代睿  川报观察记者 吴晓铃 

12月18日晚,中国嘉德2017年秋拍“大观——四海崇誉庆典之夜·默斋掇英”在嘉德艺术中心举槌。其中,张大千精笔描金《水月观音》以7100万元起拍,8800万元落槌(加佣金最终以1.012亿元成交),创其人物画最高价。这幅创作于60余年前,与敦煌艺术有着重要关联的作品,来自默斋,源自北美著名藏家曹仲英先生。

其实在四川,大千先生的画作并不罕见。当年,张大千在敦煌临摹壁画276件,其中的183件壁画以及两百余件白描稿,就收藏在四川博物院。这批价值连城的画作中,就包括了张大千在敦煌时期所绘的布本《水月观音》。

此次拍卖的《水月观音》故事

嘉德此次拍卖的《水月观音》

谈到这次拍卖,中国嘉德副总裁、中国书画部负责人郭彤表示,张大千的《水月观音》是此次拍卖的38件作品中的“灵魂所在”。“整幅敷色醇厚,勾以金线,为市场唯一仅见的工笔重彩勾金水月观音。”郭彤还点评说,画面以彩云浮空、云霞衬托出岩石上的浄瓶与柳枝,满幅金勾细描,浓彩通盈;观音头戴宝冠,披天衣挂璎珞、飘带及环钏,着朱裙,自若端坐,色泽浓郁敦厚,其高贵宁静的美妙似乎凝聚了了大千整个艺术生命的永恒本质。她甚至认为, “无论用什么语言也不足以赞美其与原作交相辉映的华丽再现。”

1991年11月21日,墨斋版《水月观音》现身美国。

当时,华盛顿赛克勒美术馆举行“张大千六十年回顾展”。这次展览集合了来自世界各地重要的张大千藏品,全球约五百名美术史学者、博物馆负责人、收藏家和美术评论家莅临,举办了规模空前的学术研讨会。正是在这次展览中,来自北美曹氏墨斋的《水月观音》展出。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历时两年有余的敦煌之行后,1943年5月,张大千率弟子惜别莫高窟,前往榆林窟。之后一个半月,他全力投入到榆林窟的壁画临摹。据称,张大千当时对第一窟西夏时期“水月观音像”反复欣赏,赞不绝口,还指着画中建筑说——有人批语中国画没有透视,这不就是透视吗?他在榆林窟创作的《水月观音》,被公认为临摹敦煌壁画最具神韵之作。

图为2017.03.25 同济大学“敦煌壁画艺术精品高校公益巡展”中拍摄的榆林窟《水月观音》


1943年的6月中旬,大千完成对榆林窟的探索,几经周折,就近来到兰州。为了扩大对敦煌艺术的宣传,他决定举行一次画展。现在看来,正是这次展览,让他的敦煌艺术得以在国内首次公开露面,也为他这位来自四川的画家赢得了盛名。这次画展,大千精心准备了一个多月。

1943年的8月中旬,“张大千临抚敦煌壁画展览”终于在兰州开幕。六十多年前的这次展览,大千将展品分两处陈列——礼堂内悬挂临摹敦煌的壁画,共21幅,包括莫高窟《维摩变》、《观音大士》,榆林窟《西夏时水月观音》(现藏四川博物院)。

2017年的这个冬日,出现在中国嘉德“大观之夜”的默斋藏描金本《水月观音》,正是1943年创作于那次盛大的画展后。

《水月观音》背后的故事

张大千耗巨资敦煌摹画

四川博物院首席专家魏学峰说,上世纪初,文人画开始饱受诟病,在徐悲鸿等画家选择接受西方绘画来“改造”中国画时,张大千始终相信中国传统绘画本身就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库。“听说敦煌有唐代甚至更早以前的艺术作品时,一心想探索中国绘画技法的张大千,选择在已成名的时候去了敦煌。”

1941年,张大千带着学生、家人,一行数十人踏上敦煌之旅。见到多达45000平方米的壁画以后,原本打算呆两个月的张大千,一留就是两年零七个月。他希望系统临摹敦煌壁画。为此,张大千不惜把自己收藏的宋元古画抵押到银行贷款筹集资金买临摹画布、颜料,以及供一行人的吃住行。敦煌之旅,花掉了张大千5300两黄金。为此,他回到成都后只有疯狂画画、办展还债。

183件临摹佳作无偿捐献

张大千对色彩异常敏感。他发现敦煌壁画历经千年以后,大多数已经氧化变黑,不复往日神采。“根据他的理解,敦煌壁画出现变色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使用了朱丹以及含有朱丹的调和色,再则植物颜料也会氧化褪色。此外,敦煌土质是亿万年前经过海水浸泡后的海底物,拥有大量碱元素,也会对颜料产生化学催化作用。”但是在敦煌石窟保护相对完好的壁画中,他敏锐地寻找到了没有氧化的色彩。“大千先生认为原来的壁画肯定比现在的鲜艳,因此大胆使用复原临摹法,以期还原壁画原来的面貌。”

张大千发现,中国绘画常用的石绿、石青等颜料,并不能达到敦煌壁画上色彩的亮度,为此不惜重金在印度买沙绿、沙青作为颜料。而这种颜料中含有宝石磨成的粉末,异常昂贵。没有适合的画纸,他又在印度买来夏布,用石膏打底,再用鹅卵石正反两面各磨四次,才开始动笔。

魏学峰说,张大千的敦煌临摹克服了很多技术困难。“白天搭梯子进去,晚上蓬头垢面出来。洞窟光线昏暗,只能点蜡烛;壁画脱落很多,要如何勾出墨线,全靠自身控制能力。为了忠实于古人,他还一再告诫学生一定要用复原临摹法。”即使起稿,张大千也沿用了古法。魏学峰说,现在馆藏于四川博物院的张大千手稿,有类似速记的异体字,“此前大家以为他是为节约起稿时间,直到有人看了敦煌藏经洞唐代画师的白描稿也是这样标记,才知道他连这个环节也做到了忠实于古人。”

1944年,张大千在成都举行了敦煌临摹画画展,引起轰动。陈寅恪评价他:虽是临摹之本,兼有创造之功。这批富丽典雅、色彩斑斓的临摹画作,更让张大千从中找到文化自信,“西洋画不足以骇倒我们的画坛了!”

1949年,张大千飞赴台湾,将敦煌临摹的183件壁画、200余件白描手稿,以及80多个印章,留在了四川。1955年,他的发妻曾正蓉携其家人,将这些价值连城的作品全部捐给了四川省博物馆(现四川博物院)。时至今日,四川博物院仍存有曾正蓉女士关于捐赠的亲笔签字。

川博版《水月观音》系敦煌时期创作

在曾正蓉女士捐赠的这批画作中,就有《水月观音》。

川博版《水月观音》

魏学峰说,保存在四川博物院的《水月观音》,高140厘米、宽144厘米,布本、重彩,是张大千水月观音画作中比较成功的代表作。为了体现壁画质感,张大千不仅以夏布为纸,还专门从青海塔尔寺请了昂吉、三知、晓梧格郎、罗桑瓦兹、杜杰林切5位画唐卡的喇嘛前往敦煌。这些拥有丰富绘制唐卡经验的喇嘛,将宝石碾末、调胶等技艺倾囊相授。

临摹于敦煌榆林窟的《水月观音》图,在魏学峰看来“既用典雅的色彩体现了壁画的装饰性,又体现出中国画的写意。”希望找回中国画失去色彩的张大千,在画中绘制了青绿色的山石,石后伸出几枝嫩竹,碧绿的池水中漂浮着红莲。透明的圆月中,观音戴宝冠,披天衣,挂璎珞、飘带及环钏,穿红裙,悠然自若地坐在岩石上,其金色的形体和朱红色的罗裙互相辉映,烘托出观音仙逸超凡的姿态。画面右下侧,一龙女乘云而来,向观音合掌行礼。该图色调富丽明亮,既体现了传统中国画原有的色彩,又表现了张大千高超的写意技巧。

魏学峰说,这幅水月观音图张大千本人也很满意。因此在成都办展之后,他又于1945年重新画了一幅纸本水月观音,这幅画作如今珍藏于新都宝光寺

相比在敦煌时期的复原临摹,这幅纸本《水月观音》,张大千绘成了长幅,并且加入了自己的创作,文人气息更加浓厚。1945年,纸本《水月观音》亮相张大千画展,再度引起轰动。魏学峰说,当时这幅画作一出,达官显贵、字画藏家们纷纷争相购买。当时的四川省教育厅厅长郭有守觉得这样一幅重量级作品,私藏实在可惜,于是建议四川省政府主席张群,请出画家姚石倩操刀买下这幅画,然后安放在寺庙中。最终,新都的善男信女们一起捐资凑款,买回了这幅画作。姚石倩也在画上题跋,记其原委。跋语有云:“张君大千,蜀人而擅画,名于一代。民国三十四年十月,作画展于成都。有水月观音一帧,是其一生杰作,计值百万……”

幸运的是,如今留在四川的两幅张大千《水月观音》图,珍藏于宝光寺的纸本平时几乎从不与游客见面,而川博的这幅画作,则刚刚从文物库房里轮展到展厅。只要你移步四川博物院,就能看到张大千《水月观音》真迹的芳容!

小知识:何为水月观音

据介绍,佛经称观音菩萨有三十三个不同形象法身。观水中月影状者称之水月观音。


水月观音造型布局与传统佛教造像区别明显。资料显示,中唐以后,佛菩萨像均装饰豪华、敷彩浓艳。水月观音则有着中国元素中的竹林陪衬,与众不同。

从榆林窟的水月观音原壁画看,早期佛像中所有菩萨都为男性,观音亦为男相,有卷曲的“八”字胡。张大千的粉本《水月观音》也忠实反映了这点。然而在他对临的再创作中,《水月观音》均呈女相,其脸部柔和的五官,庄严慈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