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庆 川观新闻记者 李寰

四川师范大学发挥学校智力人才优势和师范教育特色,围绕定点帮扶县域发展短板,坚持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健全“1+3+6”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工作体系,助推脱贫攻坚由“输血”向“造血”转换,为理塘县和普格县顺利脱贫“摘帽”、巩固脱贫成果提供了强有力支持。

理塘县和普格县地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长期处于贫困“洼地”,贫困人口多、脱贫难度大,属于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自定点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四川师范大学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统筹谋划扶贫工作,坚持实地调研指导,明确要求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帮扶力量,确保帮扶实效。从2015年至今,学校选派15名优秀干部教师开展帮扶相关工作,其中6人担任乡镇挂职扶贫副书记、驻村干部,深入定点帮扶贫困村开展驻村扶贫工作。学校扶贫干部下沉到村到户,既注重通过协调资源发展产业、推进项目改善民生等方式治理贫困,又着重在治病、治毒、治愚、治超生和移风易俗等方面建立防止返贫长效机制,确保国家扶贫政策和学校扶贫项目落地落实。由于定点帮扶工作成效明显,2017年学校获得全省脱贫攻坚“五个一”帮扶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9年学校获得“全省高校定点扶贫先进单位”及“定点扶贫先进省直部门(单位)”荣誉称号,1名扶贫干部获省级荣誉表彰。

为了切实帮助到当地群众,四川师范大学还联合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轻化工大学四川广播电视大学等,组成C5联盟,推进校地合作,在普格、理塘等13个区市县挂牌成立四川新农村建设学院(四川乡村振兴学院),拓宽教育扶贫途径,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通过各地乡村振兴学院平台,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系统实施文学艺术教育、乡村治理综合能力教育、新型产业技能技术教育、教育家素质能力教育、卫生健康教育,先后为所在区市县培训了4000余名乡村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乡村骨干教师、乡村管理干部、乡村致富能手等乡村本土人才,在发展地方教育、提升居民素质、培养新型人才、推进基层治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的动能转化,助推乡村人才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