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薛维睿 摄影 向宇

8月30日下午,“成渝双城诗酒文化论坛”在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郎酒庄园举行。以双城诗人中坚力量为代表的第二场论坛,由著名诗评家、西华大学教授王学东主持,成都诗人向以鲜、凸凹、山鸿,重庆诗人王顺彬、唐政、何房子分别发言。双城诗人抛开地域话题,回到诗歌本身,围绕“成渝诗歌的现代性和当代性介入”展开讨论。

“在中国,诗歌的现代性是未完成的状态。”王学东表示,在诗与酒、巴与蜀、成都与重庆的融汇交流下,相信两地诗人最终能完成诗歌的现代性,开出一代诗风。

王学东

中国第一首诗来自重庆

现代性最重要的品质是批评

诗歌的现代性离不开语言本身,谈到成都和重庆对现代诗的贡献,向以鲜提到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诗歌,《吕氏春秋》里的“候人兮猗”。“这是中国第一首诗歌,开创了中国最早口语诗歌的写作,这首诗来自一位生活在重庆一带的女性,写给一个她等待男人。” 向以鲜认为,讨论诗歌的现代性和当代性,这首诗是必须被提及和重视的。

如何将日常生活语言转化成诗歌,也是这个时代重要的诗歌写作议题。向以鲜说,西方诗人瓦雷里曾讲过,一个人说“借个火”,这三个字是日常口语,“但如果这三个音节一直在你脑中盘旋,从而创造了被再倾听需要,那这句口语就迈入了诗歌的门槛。”

其次,向以鲜认为,诗歌现代性最重要的品质是批判性,是对我们生活强势的介入,诗人的天性也不是唱赞歌,而是对现实产生强烈的批判。“我觉得成渝两地是有差别的,重庆诗歌更多包裹在古典主义的氛围之中,而成都的诗歌更体现锋芒性和批判性。”

向以鲜

淡化现代和当代的区分

“90后”“00后”的跨界诗歌

关于现代和当代的划分和界定,各位诗人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王顺彬认为,诗歌应该淡化这种划分,“硬生生划分现代、当代,我觉得有人为的痕迹,影响诗歌发展的脉络,将现代和当代拉通统一看待更好。” 凸凹也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对现代性的理解,但无论如何定位这些概念,其背后都是“批判性”。这种批判性是“对过去的割裂,对过去的批判,对未来的接续。”

凸凹

对此,王顺彬提到三种意识介入,时代意识的介入、创新意识的介入和审美意识的介入。“这三种现当代意识的介入,对于成渝两地诗人,如何认识中国新诗对传统的承传与嬗变,中国新诗如何因时代的发展而撞击、解构、重新整合,中国新诗如何在古今中外文化思潮的交汇中突出和展现中国新诗的现当代特色和前景,都有着非凡的重要作用。”

王顺彬

聚焦诗歌现代性后,唐政就“当代性”展开。“当代性要复杂一些,因为它的状态是正在进行时,还没有完结和结束。”唐政认为,如今“90后”“00后”的诗歌存在许多新鲜的元素,拥有很多过去诗歌不具备的优势。“他们的诗歌中有很多跨界元素,物理的、化学的、宇宙的、生物的、高科技的,各行各业的词汇、意象纷纷介入诗歌,打乱以前诗歌固有的概念,让诗歌呈现碎片化的审美特色。”

唐政

诗人和他的时代

第三代成渝诗歌的现代性

山鸿谈论了主题中的“介入”。他认为,一个诗人和他生活的时代是密切相关的,处在如今这个变化的时代,诗人有没有勇气诚实面对自己,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山鸿说,杜甫做了很好的表率,他在自己那个时代,面对生活的种种艰难,仍然给我们留下了文字。“布莱希特也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论断,当现实没有停止干预诗人边界的时候,作为诗人有没有勇气面对现实的干预?”

山鸿

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何房子以第三代诗歌为例讨论了这一话题。他认为四川第三代诗人对中国诗歌的现代性贡献很大。何房子说,第三代诗人的写作在现代性方面有充分体现,其一是有非常强烈的实验精神和批判精神,其二是形成了以第三代诗歌为规模的群体现象,其三是这批诗人有非常自觉的文本意识。“第三代诗歌出现了很多经典作品,代表成渝诗歌对现代性的追寻,在中国百年诗歌的发展史上,成渝诗歌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何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