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观察 湛璐霜 川观新闻记者 兰楠

“超市开业后,我一周要来逛3、4次。”4月28日中午,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白拉古村共富家园阳光超市迎来人流高峰,村民廖庭利走到调料区,熟练地取下一包底料:“以前必须到镇上买到的东西,现在这里就有卖,价格还更便宜。”

村民选购商品。

“陈大爷买了一把面条、一瓶味极鲜、一袋成人尿不湿,小廖买了一袋土豆片、一包儿童湿巾……”等午后人少时,销售员杨明倩翻看起昨天的台账,为这些老邻居的消费新需求“画像”。

杨明倩在收银。

账本里的消费“升级密码”:从“将就买”到“挑着选”

翻开台账,记录着超市开业以来的销售数据:粮油副食占比较之前有所下降,牛奶、零食、洗护用品等快消品销量增长超50%。“以前村民买东西只看价格,现在开始挑品牌、看保质期了。”杨明倩指着货架上的纯牛奶说,“昨天新进的,现在只剩一箱了。”

杨明倩整理货架。

消费需求的新变化,源于超市背后的从“粗放低效”转向“集约高效”的供给侧改革。

在上游,攀枝花共福家园供应链管理公司整合了米面粮油、生鲜果蔬、农药化肥等百余家优质供应商,通过现金集采在到款速度和采集规模上的优势,将传统渠道价降低了3%。

在下游,白拉古村盘活闲置资源,将该村小学旧址改造为共富超市,并采用“村党组织+村集体经济公司”股份制运营模式,增加村集体收入。

在金融端,攀枝花农商银行通过授信,为超市提供10万元免息采购额度,资金成本降低上千元。

在物流端,位于攀枝花西区格里坪镇的物流园区,每天有4000多款商品从这里发出,2000多家小超市的临期食品和退换货回到这里保障。

这一系列改革举措,源于攀枝花市财政局深入落实该市共同富裕多元投入机制改革事项部署,牵头在全省首建“共富家园”商品供应链创新模式,进一步让利给消费群体,有效助力农民降低生活开支,让共同富裕更加贴近生活、可感可及。

这笔账,杨明倩算得更明白:“同样一箱饮料,现在进货价便宜5块钱,零售价能再降2块,村民得了实惠,我们销量还涨了。”

需求倒逼供给:从“卖库存”到“以需定供”

柜台之上,一本记事本上记着村民的“点单”:“张大爷想要茶叶”“王姐希望增加家居用品”……“下次采购时,我会把这些需求反馈给供应链平台。”杨明倩说。

事实上,这种“以需定供”的模式正在重塑供需关系。“村民需要什么,我们就精准供给什么。”据该村党总支书记杨志武透露:“超市开业至今,营业额2万余元,纯利润达2000元,这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共富家园阳光超市白拉古村店。

按当前流水估算,超市年利润可达5万元,其中30%将用于村上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村民生活环境,“消费端省下来的钱,又变成了乡村建设的‘共富基金’。”他展望道。

与此同时,该市财政局正在积极推动通过供应链平台对接全市的商超,利用供应链销售渠道和零售商的市场资源,打通农产品上行通道,帮助村民把优质农产品销售出去。

傍晚,暮色四合,杨明倩在账本上记下当天最后一笔交易:一盒洗衣机槽专用清洁剂、一盒冰箱除味剂、一袋巧克力……这些以前不敢进的“城里货”,现在每周都能卖出去好几单。这些看似微小的消费变化,正在勾勒出乡村生活的新图景——农村消费不再是城市的“低配版”,而是充满活力的“潜力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