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行晓艺
“这个老年助餐点开起来过后,每天的饭菜都是我亲自买、亲自做的,老年人吃起放心得很。”3月18日中午,自贡市富顺县狮市镇花园村,等老人们吃上饭,“橘乡小院”院长伍读华才歇下来。
老年助餐点内,老年人坐得满满当当。花园村2组村民钱友琴告诉记者:“自从有了这个小院,80岁以上的3元钱就能吃两荤一素一汤,还可以在旁边测血压、血糖。方便得很!”
在“橘香小院”开展亲子活动。
“橘乡小院”是富顺创新探索的“乡情小院”乡村治理模式阵地之一。按照“地域相近、居住相邻、群众自愿”原则成立,钱友琴、杨洋等30余户、近200人共同有了这个治理“小单元”。现如今,“橘乡小院”将卫健、民政、文广旅等相关部门的资源下沉,打造养老助餐点、健康小屋等,拓宽小院功能,把服务送到“家门口”。
3月18日,记者来到富顺,探索“乡情小院”从1.0版本到3.0版本的“升级密码”。
为何打造?
为基层治理“输血”
3月18日清晨,富顺县赵化镇古木村村民张大华早早就开始清扫院坝。打扫完自家院坝,他又拿着扫帚,主动清扫屋前的路面。
“他以前可没这么勤快,小院建起来后,现在不仅会主动打扫自己的卫生,还会帮助其他邻里。”古木村村民龚焕华感叹道。
龚焕华还有一个身份,是当地“乡情小院”——大柳树家院的“院长”。
小院推行前的农村治理难题,他记忆犹新:“以前,由于基础设施差、没人管理,村里经常乱扔垃圾,调解邻里纠纷也让人头痛。”
富顺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深有感触:“以往,农村基本以组为单位开展自治,但人数太多,基层党组织在动员、组织群众方面难度较大。”同时,以前农村基层治理还存在乡村治理资源匮乏、群众参与度不高、方法效能不优等短板。
难题一大堆,怎么破?
村民们正在“岩上人家小院”议事亭商议。
根据农村熟人社会特征和川南大散居、小聚居的居住形态特点,近年来,富顺探索把相对集中居住的区域——“湾子”划为一个“乡情小院”。在村党组织领导下,成立小院自治委员会,以10-30户为一个单元,每个小院推选1名院长、2至4名委员,构建起“镇、村、组、院”四级治理体系,集中开展民情收集、纠纷调解、政策宣传、环境整治、积分评比等各类活动。
“我们自己田块比较分散,用水也不集中,栽水稻每年都很费事。”“我们有些田块是干的,现在栽不了。”前两日,狮市镇罗寺村的村民心里急,都自发跑到“岩上人家小院”议事亭里商量。
“要不我把我的几亩连片的地拿出来,大家到我这里来集中育秧,我给大家提供秧苗,这样方便省事,也解决有些田块没得水的难题。”村民周述芬主动提议。于是近期,罗少芳、刘思其等10余名村民纷纷到周述芬的育苗地育苗,小院解决了大家的烦心事。
同样地,在童寺镇西湖村“‘锡溪小院’,划分了40亩地进行水稻集中育秧,解决院内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西湖村村民黄成德说,“小院村民都一起干活、相互帮衬,乡情纽带把大家凝聚得更加紧密。”西湖村村民钟银成说。
“考虑到‘乡情小院’的院长都是从乡村能人、老党员、退役军人中推选出来的,普遍年龄较大,所以我们选派了到村任职选调生、乡镇中层干部到小院担任指导员。”富顺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狮市镇罗寺村第一书记吴春林就是其中一员。吴春林告诉记者,针对农村三留守现状,他在小院创新开设了农家课堂、光影乡村时光、数字治理等服务项目,进一步补齐农村教育、智治等服务短板。
怎样持续激发村民的积极性?“我们每两个月会评出一批‘最肯帮忙’‘最爱卫生’‘最孝顺’‘最勤快’的四最家庭评选,获奖家庭可以获得积分,凭积分到超市兑换生活用品。”放眼富顺,全县分级选树了一批先进典型,去年古佛镇党委就评选“星级小院”3个、明星院长2名,并给予了荣誉或者物质奖励。
如何发展?
增强“造血”功能
“屋头婆婆年纪大了,每天都离不得人。我在这儿务工,一天能加工100多把雨伞,一个月有个1000多块的补贴。”3月18日,富顺县狮市镇罗寺村11组村民罗玉芹高兴地告诉记者。她正在进行伞身的缝合。
罗寺村“岩上人家小院”农家活动课堂。
“岩上人家小院”院长潘贵芳告诉记者,2023年7月,小院与镇内雨伞加工企业签订了加工制作订单,由企业提供免费技术指导、上门产品回收等服务,带动小院村民足不出户实现增收。我们摸排了解过,这个乡情小院的留守妇女较多,雨伞加工属于细活儿,适合引进来,能让小院持续发展。
“小院成立后,34户人家变成了一个大家庭,凡事商量着来,有钱也一起赚。”罗玉芹说。
在富顺,已有部分小院在“输血”的同时,具备“造血功能”,实现小院的可持续发展。采取“集体经济+社会企业+小院群众”模式,引入社会企业到小院开展技能培训,引进雨伞加工、藤编制作等手工制作,带动小院及周边村组1000余名留守妇女制作雨伞、藤椅,户均增收超2000元。
同时,也有小院群众借着就近销售农产品、定制农家饭、出租田园民宿等,实现群众增收致富。如老寨村“稻梦小院”院长组织群众利用该村举办七彩油菜文化旅游节,销售蜂蜜、鸡蛋等特色“土货”,带动10余户群众增收近万元。
以前,代寺镇李子村的村民零星种有高粱,因缺乏技术,高粱产量较低、利润不高。李子村“玉堂湾”乡情小院院长联系农技专家送技术,主动对接酒企,签订高粱保护价收购协议。“相关酒企负责高粱的收储、运输和入库等环节工作。我们只需要收割、脱粒、晾晒就行了,再也不愁销量。”说起乡情小院为村民办的实事,种粮大户魏新良竖起大拇指。
服务功能也在逐步增强。部分小院链接社工机构、公益组织和爱心企业等社会资源,针对“一老一小”、残疾人、困难群众等开展关爱帮扶,定制服务。
例如,花园村“橘乡小院”链接县民政局、县人民医院资源,设置了小院服务驿站,其中“健康小屋”周二、周五会有县人民医院的专家坐诊;老寨村“稻梦小院”定期举行“邻家宴”;罗寺村“岩上人家小院”一周会有两天定期给孩子播放电影,还会邀请一些文艺专家定期来交流。
富顺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透露,近期制定了“乡情小院”分类管理办法,以氛围营造、组织架构、日常运行为基础指标,服务提升、功能提升、产业提升、文化提升为提升指标,来进行一二三级评定,逐级进行资源倾斜、项目配套等。“我们会根据群众需求、小院的硬件条件等,因地制宜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
接下来,富顺还会深挖“乡情小院”的文化基因,构建“一院一品”特色IP体系,举办民俗展演、非遗体验、美食分享等特色活动。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