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老宋
新华社发 徐骏 作
过年像是做了一场热闹的梦,梦醒了上班。酒桌饭桌麻将桌,终究要回到办公桌。当生物钟还停留在"夜宵配春晚"模式时,每当假期结束,节日期间建立的心理舒适区,在返岗瞬间遭遇现实冲击,睡眠紊乱,手机沉溺,疲劳焦虑。这就是都市传说的“节后综合征”了。
作为标配,每逢长假即将结束,医学人士都会科普“节后综合征”,并给出调整应对的建议。专家表示,从医学角度来看,节后综合征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疾病,而是由长假期间的生活习惯改变引起的暂时性不适。为了快速击退节后综合征,专家建议采取多种措施。首先,通过积极的心理调节手段,如正面冥想和聆听舒缓音乐,有助于减轻内心的不安感。其次,参与适度的体育锻炼不仅能改善身体状况,还能增强大脑功能,促进精力恢复。最后,在饮食上作出相应的调整也非常重要,合理安排膳食结构,确保营养均衡,有利于修复受损的胃肠机能。了解节后综合征并非真正的疾病这一点很重要,这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恐慌,更平和地对待这一现象。
中国特有的"春运大迁徙"现象,上亿外出务工人员在方言体系、饮食习惯、社交礼仪中快速切换,会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也有人调侃说,我们不仅有节后综合征,还有周一综合征、周日下午焦虑症,总之就是不能上班,唯有休息才能缓解。想到这里就会释然。再想到逃离了红包轰炸、相亲车轮战、熊孩子包围圈时,会感觉上班真好。八天的假期有些长,一想到上班就有一大堆工作等待着自己处理,就有成就感,已经很兴奋啦,可以说很期待上班。上班=有钱,有钱=快乐,所以上班=快乐。懂得宽慰自己,也是很好的心理调节,给自己安慰和治愈。不然呢?打工人还是要有些自嘲的勇气,来化解不安和焦虑。一些企业和单位也在多年的摸索中,逐渐找到了应对之道。关注员工的心理变化状况,营造良好的办公氛围,开展团建活动增强团队凝聚力,减轻返岗初期可能出现的职业倦怠感。如推行弹性工作制,允许远程办公与错峰考勤,能有效降低首周缺勤率。
或许,时间是最好的解药。先从简单的做起,逐渐适应工作环境,调整心态,调整生物钟,调整节奏,恢复到正常的工作状态和社会角色。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