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 尹梦奇 发自广州南沙
“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2022年6月国务院出台《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将南沙定位为重大战略性平台。
地处群星闪耀的粤港澳大湾区,“湾区之心”南沙如何打造出自己的“星味”?
12月26日至27日,“鲲鹏图南 湾心筑梦”媒体南沙行在广州南沙举办。记者走进南沙当地的科研院所、企业机构、港口码头,以“联、新、通”这三个关键词为线索,寻找答案。
关键词一:联
“从广州南沙出发,20分钟就能到达深圳前海,15分钟就能到达中山城区,三地携手进入了‘半小时生活交通圈’。”就在10月30日,连接深中通道与南中高速主线的“南沙联络线”正式通车。自此,广州、深圳与中山实现了在伶仃洋上“牵手”。
深中通道。尹梦奇 摄
这样的“牵手”,南沙期待已久。打开地图,可以发现,南沙位于大湾区地理上的“C位”。想要将地理上的区位优势,转变为发展势能,离不开交通的互联互通。
随着深中通道、南沙延长线等相继开通,南沙向东可往深圳、香港、东莞,向西可往佛山、中山、珠海,正逐渐从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几何中心,向着区域交通中心和功能枢纽中心进化。
由深中通道向北望去,不远处,是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全自动化码头。来自和即将发往世界各地的集装箱,正整齐堆叠在港口。多辆黄色的无人驾驶智能导引车穿梭其间,将集装箱运送至指定区域。
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全自动化码头。尹梦奇 摄
俯瞰南沙港所在的龙穴岛,整座岛屿就像是从珠江入海口伸出来的一条舌头,舔舐着在海陆间循环流动的洋流,也让南沙接入了通往世界、连接全球的航线。目前,南沙港开辟外贸航线超170条,与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建立了贸易往来。
“截至12月20日,南沙港区集装箱吞吐量正式突破2000万标箱,成为继上海港洋山港区后第二个年吞吐量超过2000万标箱的单一港区。”广州市南沙区商务局局长谢晓晖介绍,其中南沙港区外贸集装箱吞吐量也首度超过了1000万标箱,占比达到50%。
关键词二:新
南沙也是一个很新的地方。说南沙新,不仅因为它是广州最年轻的行政区,也因为它“新”在科技。
11月17日,“梦想”号在广州南沙正式建成入列。“梦想”号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标志着我国深海探测关键技术装备取得重大突破。
“梦想”号模型。尹梦奇 摄
除了在深海处求新,南沙辖区内的自动驾驶公司小马智行,11月27日正式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在南沙的万顷沙,芯粤能这家芯片产业“大厂”,直指碳化硅芯片项目,在车规级碳化硅功率半导体制造取得突破。
成“新”,离不开创新。
2022年6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在南沙成立,采用了融合学科的学术架构,以“枢纽”和“学域”取代传统学科学术架构的“学院”和“学系”,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同时大力发展新兴学科和前沿学科。
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嗨呗天地,郭伟钰正在介绍一款由他的团队研发的智能眼镜。郭伟钰是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人工智能专业博士生,也是广州元交互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和他一样,研发团队成员很多也都来自学校的信息枢纽。
郭伟钰团队研发的智能眼镜。尹梦奇 摄
郭伟钰手里的这款智能眼镜,仅重20克。虽然从外观看起来与寻常眼镜无异,但它其实拥有AI问答、同声传译、会议纪要、听歌等功能。现已小批量试产,预计明年上半年投入量产。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介绍,截至11月,校内已统计到超百个不同阶段的师生创业项目,其中已注册公司超60家,30余家注册在广州市,29家注册在南沙区,主要围绕新材料、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环境能源、生物医药等科技领域。
关键词三:通
最近,“南沙”这个地名与进口车厘子一起,常常被四川人挂在嘴边。这是因为,南沙港区目前是全国最大车厘子进口口岸之一,送入全国“果篮子”的进口车厘子,很大一部分就来自这里。
“通过‘海路—铁路—公路’多式联运的方式,进口车厘子在南沙上岸后,到送入四川消费者的口中,最快不超过4天。”广州南沙国际冷链有限公司业务总监崔彦伟告诉记者。
他的底气,来自广州南沙国际物流中心。这个物流中心,紧邻南沙港区和南沙港铁路南站货场,“园区临港临铁,可实现海—铁—公三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园区闸口与港区联动,集装箱提还柜效率高,物流成本大大降低。”
南沙港铁路南站货场。尹梦奇 摄
广州港依托南沙港铁路,以广州南沙国际物流中心为核心,强化港铁合作,构建“枢纽+通道+网络”物流网络格局,打造南沙港多式联运枢纽。2024年1月至6月,南沙港南站累计完成海铁联运量近16万标箱,同比增长超64%。
除了“硬联通”,还有“软联通”。南沙正在尝试让科技成果从“书架”到“货架”的转化之路,变得更加通畅。
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科创成果转移转化基地,这个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的园区,提供了精装办公区、简装办公场地以及可用于办公、研发及生产的毛坯厂房。
就在前不久,广州未来动力有限公司入驻基地。公司创始人张茂峰告诉记者,一款搭载有自研一体化关节电机的人形机器人“小智1号”,即将从这里出发,走向市场。
广州未来动力有限公司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科创成果转移转化基地的办公区。尹梦奇 摄
据介绍,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与广州产投集团合作,共同推出10亿元环港科大(广州)科技成果转化母基金。此外,基地还引进港科大校友企业,与港科大(广州)、港科大及其下属机构签署合作协议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吸引带动更多优质港澳科技成果在南沙转移转化。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