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山上,川渝特高压工程门形输电铁塔。宋豪新 刘湘钒摄影报道
海拔3450米的甘孜1000千伏变电站。宋豪新 赖俊吉摄影报道
12月27日,我国首个高海拔特高压交流工程、西南地区首个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国家电网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工程投运。
工程投运后,西南电网的主网架电压等级从500千伏提升到1000千伏,能满足川西等地清洁能源的多元开发和送出需要,有效承接来自西北等地的电能,每年最大可向四川、重庆负荷中心输送清洁电能350亿千瓦时,相当于近1000万户家庭一年的生活用电量,实现清洁能源更高质量就地消纳和更大范围优化配置。
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整体电力保障能力
国家电网特高压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时期,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断推进,用电需求高速增长。预计到2025年,四川、重庆最大用电负荷将达到约7500万千瓦、3100万千瓦,分别比2020年增长48%、38%。
四川是我国清洁能源大省,水电装机规模超1亿千瓦,风光新能源装机规模超1700万千瓦,预计到2025年,四川新能源装机将达到3200万千瓦。一方面,川西等地区水、风、光等清洁电能丰富,电量相对富余;另一方面,川东中部地区用电需求较大,川渝特高压工程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此外,工程连接四川、重庆电源和负荷中心,实现四川、重庆特高压交流联网,提升了重庆电力保障水平,推动用能结构优化。工程可提高川渝电网跨省跨区互联互济能力,有效增强西南电网系统稳定性、运行可靠性和资源配置能力,有力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整体电力保障能力。
开展145类科研和工程验证试验
作为我国首个高海拔特高压交流工程,线路海拔从2300米提升至4750米,线路最大覆冰量60毫米,超出现有特高压工程设计规程和设备研发边界。设计科研团队先后开展145类科研和工程验证试验,攻克了空气间隙、外绝缘、电磁环境等高海拔特高压关键技术,为后续高海拔和重冰区工程奠定基础。
更新的技术,首次研发采用十分裂导线。如果将输电线路比作高速公路,分裂导线就像在公路上建设多个车道,让电流传输更加安全稳定。“十分裂导线由一根导线分裂成十股细线,按照间距要求围成一个圆圈。”川渝特高压交流工程川西段负责人张烨介绍,十分裂导线能有效抵抗高海拔地区大风、覆冰等极端天气,还能有效降低输电噪声。
更强的设备,首次完成高海拔解体变压器现场组装。海拔升高,空气间隙加大,设备尺寸增大,同时叠加高抗震要求,设备研发难度更大。在川渝特高压甘孜变电站,1000千伏变压器单体重量达330多吨。为了让“大块头”顺利翻越弯道多、常年积雪的折多山,项目团队采用“解体运输、现场组装”方案,将变压器本体拆解成16个单元再组装。
更难的施工,首次采用“八腿式”门形输电铁塔。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二郎山上,一座座近90米高、“八腿式”的门形输电铁塔延向远处。“常规导线直径是30毫米,这里是重冰区,导线覆冰厚度会达到60毫米。”川渝特高压交流工程川9标段项目经理刘嘉说,到了覆冰季节,导线会变成冰柱,总重量近450吨。建设者通过一个横担将两座“四腿式”铁塔连接起来,形成“门”的形状,给塔身增加一倍的承载力和稳定性。与传统铁塔相比,门形输电铁塔更宽、更大,抗变形能力也更强,能够较好适应重覆冰和陡峭地形。
在稳投资、促就业、惠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川渝特高压工程起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止于重庆铜梁区,新建1000千伏线路1316公里、1000千伏变电站4座,总投资超286亿元。工程在稳投资、促就业、惠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川渝特高压建设过程中,除高原特高压建设所需的特殊装备,施工所用到的机械设备超六成从四川、重庆采购或租赁,所需的砂石、水泥、管材等工程建设材料全部就地采购。积极吸纳当地群众参与建设,先后提供就业岗位上万个。
国家电网公司已累计建成“22交16直”38项特高压工程,电网大容量、远距离输电能力显著提升,“西电东送”“北电南供”规模不断扩大。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