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智库研究员 罗韬
随着消费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着力点之一,即时零售的增长成为激发消费潜力的一环。近日,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发布的《即时零售行业发展报告(2024)》(下称“《报告》”)显示上述结论。《报告》指出, 2023 年我国即时零售规模达到 6500 亿元,同比增长 28.89%,预计 2030 年将超过2 万亿元。
目前,我国即时零售处于快速发展期,规模持续增长。《报告》指出,2023年我国即时零售规模占网络零售额的 4.2%,但增速比同期网络零售高出17.89 个百分点,是居民消费的新增长点。
从品类规模看,即时零售的主要品类仍是休闲零食、酒水饮料、蔬果生鲜、肉蛋禽奶、粮油副食等。不过,随着零售品牌不断拓展,目前已开始覆盖到数码家电、母婴用品、美妆、医药保健、宠物、鞋服等各项生活所需。以消费电子为例,据《即时零售消费电子行业白皮书》显示,过去 3 年,消费电子品类在即时零售市场获得了高速增长,预计 2021—2026 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68.5%,2026 年即时零售消费电子行业规模将超千亿。
《报告》测算,2023年即时零售活跃用户数量约为 5.8 亿人,同比增长34.88%,占网民规模的 53.11%。未来,随着即时零售平台上的商家数量增长,也将进一步带动即时零售活跃用户数量的扩大。
针对即时零售行业发展,《报告》给出七点建议。
一是优化即时零售物流仓储配置。目前,即时零售企业面临仓储资源配置不佳、仓库位置不优、物流成本过高等问题,建议政府优化仓库地理位置布局,提供公共仓储设施,规划和建设高效的物流网络,支持企业优化配送路径等。
二是简化特殊商品许可流程管理。特殊商品指那些需要特别许可、有安全管理要求或是有特定销售条件的商品,如药品、健康产品、高科技设备和某些进口商品等。目前,特殊商品的许可流程较长,增加了商家的运营成本。建议建议电子化申请平台,简化申请材料的提交和审批过程,对常规性和低风险的特殊商品设立快速通道,增强监管部门的协作避免重复审核,并对已经获得许可的商品实施动态监管。
三是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构建明确和统一的品质标准体系,可以促进市场公平竞争,保障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建议制定全面的标准指南、推广标准认证程序,进行定期审查和更新标准,并开展标准教育与培训。
四是搭建即时零售数字监管体系。建议通过建立数据监控中心、实施实时反馈机制,要求及时零售企业公开更多运营数据、定期发布监管报告等形式,帮助公众对该市场建立信任。
五是增强即时零售区域协同效应。建议通过增强区域内部连接,优化区域内的交通和物流网络,确保高效的货物和信息流通;促进政策协同,确保各城市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上的一致性和互补性,消除跨城市经营的法律和行政障碍;推动产业集聚,鼓励即时零售相关企业、技术提供商和供应链服务商在区域内聚集发展;建立区域品牌,通过统一的市场营销策略,建立区域即时零售品牌,提升区域内外消费者的认知度和信任度。
六是强化即时零售供应协同能力。在即时零售领域,供应链的效率直接影响到商品的供应速度和成本控制,当前许多即时零售企业面临供应链碎片化、信息孤岛和协同效率低下的问题,建议即时零售企业通过供应链协同优化提升跨部门和跨企业的协同效率,通过合作伙伴关系管理共享信息和资源,增强整个供应链的透明度和灵活性,通过提供供应链专业培训提升协同能力。
七是规范职业打假人欺诈性行为。即时零售领域职业打假人通常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利用法律和监管漏洞,通过恶意投诉、举报等手段来敲诈勒索商家或平台。建议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打假行为的合法性边界,防止职业打假人利用法律的模糊地带进行敲诈勒索。同时,监管机构可以加大对打假活动的审核力度,建立起一套高效的举报与投诉甄别机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