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任紫鑫

开栏语

近年来,绵阳用好改革“关键一招”,主动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探索推出一揽子破题发展的改革举措,一批重大改革事项落地见效,改出发展新气象,发展动力活力持续增强。

为全面展示绵阳加快推动改革从“设计图”变为可感可及的“实量图”的奋进历程和改革成效,即日起,川观新闻推出“绵阳改革观察”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12月14日,绵阳市安州区桑枣镇遇见·栖心民宿,成都一家游戏公司的十多名游客正在这里开展团建活动。“这里紧邻罗浮山,生态环境和特色民宿都很不错,还可以泡温泉,体验非常好。”该游戏公司负责人高先生说。

除了得益于生态资源,游客的优质体验感也源自民宿改造升级。

桑枣镇翎谷蔓草民宿通过“绵州农房增信贷”贷款50万元,解决了民宿建设进度的燃眉之急。付乔崧 摄

“此前我们因缺乏足值的抵押物,在多家金融机构申请融资均未成功。去年通过一种全新模式,绵阳农商银行桑枣支行为我提供了200万元贷款。”民宿负责人陈劲杰告诉记者,这笔贷款让经营多年的民宿对室内设施和户外公共区域近千平方米进行了升级改造,提升了接待能力,成功赶上今年暑期的旅游旺季。“这真是一场及时雨。”

陈劲杰口中的全新模式,正是绵阳推出的“绵州农房增信贷”。

绵阳是农业大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意义重大。在推动城乡融合进程中,一方面,农民发展产业由于缺少抵押物面临融资难、融资贵,拓宽农户融资渠道成为当务之急。另一方面,部分农房长期闲置,资产的金融属性未激活,造成资源闲置浪费,亟需盘活利用助力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指出,要健全乡村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强化金融支农服务。如何破题?事实上,绵阳此前就已开展了相关探索。

2023年9月,由绵阳市农业农村部门牵头,建立市县多部门联动的协调机制,积极探索开展“农房融资”新模式,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并在全省率先创新推出“绵州农房增信贷”。

工作人员为经营主体介绍“绵州农房增信贷”。受访对象供图

何为“农房增信贷”?具体而言,即针对农房无法抵押贷款,金融属性无法得到有效释放等问题,采用“信用+承诺+增信”模式,以颁证农房为信用支撑,在已有信用额度基础上,金融机构为取得农房不动产权证的农户提供免抵押担保、最高额度300万元的纯信用贷款,推动“金融活水”流向农村。

“通过对农户自家长期闲置农房进行认证确权后进行贷款,盘活农房资产。”绵阳市委政策研究室相关负责人认为,此举有助于推动农村“沉睡”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引导更多金融“活水”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农商联合银行绵阳办事处业务科负责人敬瀚对此亦有切身感受。“以往农户有房无证,或拿着自己的不动产权证无法贷款,‘绵州农房增信贷’则打破了这样的局限,为农户的生产经营提供了更大的支持和保障。”敬瀚说,“绵州农房增信贷”以其放款快、额度高、利率低等特点,受到了广大农户的青睐。“利率低至LPR,相比同类信用贷款性价比更高。我们可以为农户实现上门服务、当面指导,农户也可以直接线上操作。”敬瀚说。

不仅如此,在应用过程中,绵阳不断丰富场景,按照“农房+产业”模式,结合各区县特色产业,探索推出“农房增信贷+特色种养殖”“农房增信贷+乡村旅游”“农房增信贷+农村电商”等贷款产品,为乡村产业经营主体提供额度更高、针对性更强的融资产品,助力产业发展。

在“麦冬之乡”三台县芦溪镇,乡镇农业干部和金融机构组成联合工作组,对有需求的麦冬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逐一开展登记、授信、放款已是工作常态。

“麦冬采收加工的资金有着落了!”今年9月,三台县花园镇绿盛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文能在三台农商银行获得了180万元绵州农房增信贷贷款,让他对麦冬产业未来的前景信心十足。

今年以来,通过发放贷款,“绵州农房增信贷”推动麦冬种植面积增加约3500亩,新增麦冬产业链销售收入超3.5亿元。

截至今年11月30日,“绵州农房增信贷”已授信农户5.85万户,授信额度95.46亿元,累计贷款金额52.1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