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今日四川,城乡融合发展步履铿锵,县域经济活力涌动。

11月4日起,“万千气象看四川”四季度集中采访活动正式启动,本报记者将深入资阳、攀枝花、甘孜等8市(州),聚焦城乡融合新风貌。

我们将围绕和美乡村蝶变、县域经济发展、托底帮扶行动等,生动记录产业发展、要素配置、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创新实践,描绘四川城乡融合发展的时代新篇。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 文/图

11月5日,“万千气象看四川”媒体采访团来到位于甘孜州炉霍县酪蛋白深加工园区的康巴圣德牦牛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巴圣德公司”)。园区内奶香扑鼻,一条600吨的生产线正开足马力,将牦牛奶渣转变为应用更广的酪蛋白。

酪蛋白生产车间。

这家省内唯一的能生产酪蛋白相关产品的企业,为何落地在甘孜?记者进行了探访。

◇ 看中原料优势 率先布局

酪蛋白泛指哺乳动物乳液中的含磷蛋白,在牛奶中约含3%。康巴圣德公司负责人郑亮用一组数据来描述,“40吨鲜牛奶只能提取1吨酪蛋白。”

“这些产品都用了酪蛋白。”郑亮将记者带到一个产品展示台前,上面展示了雀巢咖啡、奶茶、奶粉、饼干、酪蛋白酸钠等产品。从食品工业领域、工业生产制造领域到生物工程高端技术领域,酪蛋白几乎不受使用限制。“国内酪蛋白的市场年需求量在30—40万吨。”

郑亮(右二)介绍酪蛋白产业。

酪蛋白应用产品。

然而,受制于奶源资源稀缺、乳品工业技术发展水平,国内酪蛋白一般来自高原藏区的酥油副产物,俗称奶渣,藏语音译为“曲拉”。上世纪90年代初,甘肃开始布局生产,目前年产量约1万吨。国内酪蛋白市场需求,主要依赖新西兰、澳大利亚、欧洲进口。

制作酪蛋白的原料“曲拉”。

在酪蛋白市场强劲需求下,甘孜州迎来发展机遇。

甘孜州是四川最大的草原牧区,2023年存栏牦牛163.5万头,牦牛奶产量近15万吨。郑亮坦言,“甘孜曲拉品质最好,能达到95%以上的合格率。”

看中甘孜州原料优势,以及看好酪蛋白的市场前景,2011年,成都市锦江区帮扶工作队与炉霍县委、县政府,启动酪蛋白生产项目,成立了康巴圣德公司。郑亮说:“甘孜地处偏远,企业下定决心来进行产业布局并不轻松,我们抢先作出了选择。”

◇ 延长产业链

奶渣变新产业

在郑亮看来,作为制造酪蛋白的原料,曲拉相较于鲜奶,有多重优势。一方面,曲拉资源极为丰富,炉霍县及周边各县每年出产曲拉2500吨左右,甘孜全州每年产出曲拉约5500吨,加上邻近的阿坝州、青海玉树等地,每年可产出1.5万吨。另一方面,曲拉的酪蛋白提取率远高于鲜奶。“1斤曲拉能提取0.6—0.7斤酪蛋白。”

酪蛋白产业,让当地牧民多了一个增收渠道。康巴圣德公司厂长格绒告诉记者,本地人将提取了酥油的牦牛奶制成曲拉保存起来,一部分自己食用,需要用钱时就拿出来变现,一斤曲拉可以卖20多元,行情好时可以卖到30多元。“制作好的曲拉,保存得当可以保存5-6年。”

目前,受制于产能,康巴圣德公司每年收购曲拉600—800吨,生产出的酪蛋白供不应求。2023年产值3013万元,全年累计投入奶渣收购资金2500余万元,惠及炉霍及周边道孚、甘孜、新龙、色达农牧民5000余户。酪蛋白深加工园区一产二产融合经济体量超过5000万元。

为进一步提升酪蛋白产能,2023年,锦江区投入200万元,计划为该公司新建一条年产2000吨的生产线,还引进京东方艺云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炉霍县牦牛产业集群酪蛋白深加工园区农产品交易中心。今年锦江区投入400万元,用于酪蛋白新生产线设备定制采购、“智改数转”设备数字信息系统建设。

“新生产线建成后,预计在3年内,全面释放产能,实现年加工曲拉2600吨,酪蛋白销售额达到1.2亿元。”郑亮表示,届时公司年投入奶渣收购资金达到8000万元以上,将带动1万户以上牧民实现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