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 文/图

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增至100亿人,届时食物供给系统还够用吗?全球气候变迁、耕地逐步流失、饮食偏好改变、环保需求增加背景下,如何提高作物投入产出比?……

围绕这些问题,9月7日,中德农业和粮食系统转型创新研讨会在成都召开。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中德农业中心科技合作平台、四川大学等科研机构的150余名专家齐聚研讨会场,共谋破局之道。

会议现场。

“植物育种端依然是突破作物产量的关键。”来自德国尤利乌斯·库恩研究所联邦栽培植物研究中心的亨利克·弗拉霍夫斯基(Henryk Flachowsky)教授在《植物育种-实现农业成功转型的关键》主题报告中提到,植物遗传基因的应用与新品种选育在全球范围内都备受关注。当他介绍起该中心拥有超过750个苹果和超过160个甜樱桃的野生遗传资源圃库时,引起现场讨论。

因植物工厂、沙漠稻田等未来农业领域研究成果,而备受国内外关注的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智能园艺装备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杨其长,也受邀进行主题演讲:“通过人工调控温光、营养等技术手段,垂直立体无土栽培,为作物的生长按下‘快进键’。”现场来宾认为,杨其长的研究,针对“如何在相同时间内获得更多季作物”这一问题提供了科学解答。

此外,多位专家围绕作物育种、植物工厂技术、都市食物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等方向作了主旨报告和特邀报告,系统介绍了中、德两国农业和粮食系统发展现状及取得的成效,探讨了新形势下面临的挑战与转型策略,为构建绿色、高效、可持续的现代农业提供了重要参考。

记者获悉,2015年,中德农业中心框架下的“中德农业科技合作平台”正式揭牌运行,自平台成立以来,至今已联合举办了中德土壤学和土壤保护研讨会、中德智慧有机农业学术研讨会、中德食物营养研讨会等多场活动,双方科学家进行探讨与交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中德与会人员达成共识,望通过深度交流加强后续合作,拟建立更加紧密、更加长久的合作关系,为中德两国乃至世界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