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嘉薇 胡容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兰楠 付真卿

“九龙是个半高山,四面河水不见产,想要用水来灌溉,要把河水搬上山……”在泸州市古蔺县太平镇九龙村,有一段流传已久的顺口溜。“十种九不收”“靠天吃饭”“占‘坑’守水”曾困扰着九龙村3485位村民。

九龙村平均海拔450米、最高处海拔800米,山高坡陡,房屋沿山道而建。虽然赤水河和盐井河穿境而过,山上却没有一处水源地。扶贫产业离不开水的灌溉,“两不愁三保障”少不了水的保障。水,成为一道关乎当地生存与发展、脱贫与致富的关键命题。

近年来,在九龙村的积极努力下,这里的村民们从“喝望天水”“守水喝”到喝上“放心水”、养鱼、种水稻,彻底告别了“靠天吃饭”的日子。

九龙村村民李正芬正在喂猪。肖雨杨 摄影

李正芬曾经的“必修课”

步行一小时 每天背40公斤水回家

“说九龙村缺水,很多人都不相信,因为我们境内有赤水河和盐井河。”九龙村支部书记王安康回忆,由于村子海拔高,无法将水引到山上。村里8个村小组,1、2、4、6、8村小组海拔相对较低,就到山下河里挑水。3、5、7村小组海拔高的就靠挖坑蓄水,喝点“望天水”。

村民们害怕缺水。山上但凡有点水源的地方,村民们都会去挖个坑,称为“天坑”,等山水沁到天坑里,再一勺一勺舀进桶里背回家。村民王安康回忆,九龙村有个山坪塘在雨水充足时容易蓄水,村民们就在周边挖了20多个坑,每逢伏旱天就到自己挖的坑里背水吃。

因为占坑争水,村民们也没少打架。村民刘端昭就跟人闹过矛盾:“凌晨就出了门到天坑等沁水,天亮时终于接了半桶水,突然有人出来说这个坑是他们家的,一家老小都在等着用,我一下就急了眼。”

即使现在走在九龙村,也依稀可以看到当初缺水的情况:不管到哪家哪户,第一眼看到的都是门前摆放的大水缸,每家都有好几个大水桶。这种水桶重40公斤,村民去挑一次水就是80公斤,所以挑水的活往往由家里的男人负责。

但在村民李正芬家,挑水的任务却落到了她肩上。早年李正芬的丈夫突发脑梗,后来身体一直不好,从那时起,挑水成了李正芬每天的必修课。“一般是我背40公斤的水,两个孩子一人再各背10公斤。背一趟水要花1个小时,中间要休息三次才能把水背回家。”李正芬回忆,每逢下雨,她还把能装水的盆盆碗碗,全部摆在外面,等雨停了,再端进来供一家老小洗漱、喂牲口。

刘端昭现在的“没想到”

喝上自来水  吃上自家鱼塘养的鱼

“如今好了,我们再也不担心没水用了。”记者见到李正芬时,她正在地里打理甜橙树,被水滋润的土地显得特别肥沃。这样一个曾经“吃水要靠抢”的村子,怎么变成如今的样子?

改变从2015年开始。

当年,九龙村被认定为省重点贫困村,认定建档卡贫困户122户508人。利用帮扶资金,九龙村耗资1400万元,通过管道从25公里外的水库引水。

除了引水,九龙村还新修水井和蓄水池31口,安装管道15.15千米,整治沟渠3千米,整治山坪塘9口,建成跨区域饮水工程1个,将原有的蓄水池、山坪塘也全部进行修葺。

现在,九龙村不仅吃上自来水,还种上水稻350亩,建成甜橙产业园3000亩。“做梦也没有想到,能吃上自家鱼塘养的鱼。”今年,家里的鱼塘第一次出鱼,刘端昭兴奋坏了。今年,九龙村全部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

然而,“通水”是一朝之事,“管水”却是长久之题。

为保障长期有效供水、提升供水质量,一套简单有效的管水制度应运而生——村民自发成立管水组织,由各村小组组长负责收水费和检查水管,如需检修就上报给管水员进行维护。王学林就是九龙村的一名管水员。在他桌上,材料购买清单、收条、发票摞得整整齐齐,村里每根水管换过的部件等都在这些单据中留下痕迹。“最近天气冷,供水管网容易被冻损,要特别注意对管网加强防冻措施……”

深知来水之不易,村民们还建立了用水监督和节水创新制度。王学林告诉记者:“在九龙村,节约用水不光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