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梓文

读罢马希荣的长篇小说《冷盐》,掩卷之余,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作者平缓节制、张弛有度的叙述中,不难感受到一腔浓烈的赤子情怀和一泓博大的济世理想,潜藏在字里行间,如汩汩泉水沁入心田,让人体味到作者心底深处蓬勃的生命意识和苍生情怀。徐徐展开的巴山人家生活画卷,真实而强烈地感染着读者去寻觅和开辟新的路径,改变习以为常的风俗习惯,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潮流中,用新的健康观念拥抱新的生活方式和形态,从而让每一位群众焕发强劲的生命力,迸发出崭新的精神气象。

家事和国事:双向切换的叙事表达技巧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本是描述读书人心忧天下的胸襟格局,用在此处,既表达了作者构思创作小说的初衷,也是作者结构小说的表达技巧。正如《读者报》记者采访时所发现的一样:“通篇看完你会发现小说故事仿佛一个个电影片段一般,并非完全连贯地呈现给你。”马希荣是这样回应记者诘问的:“这是在尝试一次‘创意写作’,就仿佛小时候听妈妈、奶奶们讲一些琐碎又日常的故事一般,东拉一下西扯一下,三五故事成群聊得口若悬河。”正是如此,作者开篇就请出了“妈妈”,并用其意外去世的浓重阴影结构了小说。

细读文本,你会发现作者巧妙地在“家事”和“国事”之间穿插行进,这也正是推进小说向前运动发展的表达技巧。如果尝试把那些描写“家事”的章节拆卸下来,就不但不会打动人,甚至不成其为小说。正是因为“家事”的铺叙,让我们对书中的人物多了深层的了解,并发现他们的形象由此饱满丰厚了起来。所谓“家事”不小,它同样与“国事”产生着纠缠、矛盾,与合解。这正是:家事即国事,国事即家事。这样,读者也就能充分理解小说开篇那段“透过会议室的窗户,一束方形的阳光倾泻成一片盐海,散发着炽热的光芒,把罗明烤得焦躁不安兵荒马乱,他觉得和一年前母亲去世的那个早秋一样热。”的艺术匠心了,也能体会到作者专门在题记中交待的“盐,性冷,味咸,百味之首。川北人家对盐有不同的体味:量少觉甜, 适度味咸,过则乃苦,超之为凉。”的生命关切和济世之情了。

情节和细节:浓墨重彩的艺术呈现技术

撇开小说中大量的环境描写进行艺术的铺陈手法不提,这里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艺术技巧,即小说情节和细节的处理。当然,古今中外好的小说,在这两个方面都是花费了作者大量心力心血的。《冷盐》也不例外。英国著名小说家福斯特说:“情节是对事件的叙述,但重点是因果关系。”作者在情节处理上,不断加深父子、夫妻之间的矛盾,像盐过多超量,不断地加重着“口味”。在细节处理上,也有大量的心理描写和生活日常,可信可感。在父子、夫妻矛盾激化或消解的过程中,都能体会到这一点。其间,甚至多次穿插了主人公罗明思念小女的情景,让人坚定地认为罗明是一个有“温度”的男人,而不是一个只管工作不顾家庭的“冷颜”机器。在“情节”和“细节”的推进呈现之中,作者既能做到互相照应、互为呼应,又能在字词和语言中行进有度、游刃有余。

形象和意象:慢品细咂的诗性点染技法

一篇好的小说,能不能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同样考验着作者的功力。小说中,主人公罗明、父亲罗中胜、妻子素芳、同事王小君和一批大田村干部群众人物群像,都能照顾笔墨。特别是对三社社长刘显能的刻画,入木三分,让人既恨,又怜,还有爱。这些人物,都不是敌我矛盾,却又因工作、人际、情感的遭遇,得以充分勾勒出来。特别是主人公罗明口吃的语气、倔强的性格、爱面子的心理,也就是人物内心的矛盾纠结,也有力地推动了人物形象的完美塑造。

有趣的是,作者58次对“盐”进行了着墨和呈现。但梳理发现,除一部分是“盐”的本体描述以外,其余都是借“盐”的意象和隐喻,表达着作者想要表达的另一层意义。如“今天,烦心的事儿都挤到一起了,烦躁像冬天腌肉的盐,朝着不同的路径齐头进发,渍浸着全身。”即是用“盐”来刻画罗明内心的苦闷。小说中,“盐”不厌其烦地出现,其实是作者想让读者与自己一样,保持对“盐”的克制和疏离。另外,小说有11处对“白鹤”进行了描述,只有三四处,“白鹤”是环境描写的点缀之笔,其余都脱离了风景风物的范畴,在罗明的“脑海”深处不停地翱翔,而且每次“起飞”都有不一样的缘由,更多是一种寄寓和象征了。刁克利先生在《文学的世界》阐析道:“每个人都有自己要面对的‘白鲸’”。他得出结论为:“文学本身就是一种象征”。从这个意义上说,“盐”和“白鹤”无疑增添了小说的某种意味,也增加了小说的独特诗性。

马希荣从乡村振兴中“三减(减盐、减脂、减糖)”“三健(健康牙齿、健康体 重、健康骨骼)”入题,由盐入味,娓娓叙来,小切口而能呈现大主题,关注当下而又笔意古今,绝非偶然。这是作者在关心自身家庭命运的同时,也多年关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国家大事”,在继报告文学《村上一棵树》之后,尝试运用小说笔法呈现时代主题的心迹是一致的,撕开个人悲欢的创口,关注个体进而心济苍生的胸怀是一脉相承的。有这样的情怀和胸怀,我坚信作者会继续扎根大巴山厚重的乡土,与时代共振,与人民同心,付出自己应有的开掘和努力,写出更有深度更加厚重的精品力作。

(《冷盐》,马希荣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2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