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德阳,一座工业之城、一座工匠之城。

作为全国唯一的连续两年产生“大国工匠”的地级市,德阳拥有一大批高技能人才。从文物修复一线到大国重器生产车间,处处闪现德阳劳模工匠的身影。他们以身作则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他们“传帮带”,用岁月谱写一支支劳动的赞歌。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四川日报全媒体德阳中心推出系列策划《榜样的力量》。这一次我们将镜头和笔端对准德阳的劳模工匠,看他们如何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听听他们的故事散发怎样的光芒。

敬请垂注。

【人物简介】

郭汉中工作照(图片由德阳市总工会提供)

郭汉中,三星堆博物馆陈列保管部副部长、文物修复高级技工。荣获“大国工匠”“四川工匠”等,16岁入行至今,郭汉中修复文物超过6000件,领导主持10余项省市级文物修复项目,三星堆青铜神树、青铜大立人像等文物重器经他的手以近乎完美的姿态重见世人。

【人物故事】

1984年,考古人员到三星堆西泉坎台地进行发掘住在郭汉中家里,当时只有十几岁的初中生郭汉中充满好奇,便跟着跑上跑下打杂。此后,他跟着考古队的老师学习修复陶器,到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出土的大量青铜器急需修复时,他便跟着著名青铜器修复专家杨晓邬“转行”。

作为三星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高3.96米、树干残高3.84米的一号青铜大神树,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境的文物。但鲜为人知的是,从祭祀坑出土之初,神树只是一堆混杂着泥土的碎片,残损情况十分严重。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储藏青铜器碎片的隐秘小屋内,郭汉中和师傅杨晓邬用最传统的办法,根据碎片断裂缝隙结构,最大程度对神树残片进行拼接复合,前后耗时整整6年。

郭汉中工作照(图片由德阳市总工会提供)

文物修复是一门多学科融合、多工种融合的工作,它集雕塑艺术、美工、历史、考古为一体,对从业者有很高的要求。入行以来,为不断提高文物修复水平,郭汉中一直把自学、自练、自悟、自省作为自己的准则。除了购置、研读大量专业书籍资料,他一有机会就向同行专家老师请教。

2019年末,三星堆新发现6座祭祀坑,坑内的象牙提取是一个难点。为避免腐朽的象牙提取时发生断裂损坏,郭汉中创新性地自制泥土清理和贴附加固等小工具,采用了给象牙打高分子“绷带”的蜡模固型加固方式,让上百根珍贵的象牙全部安全出坑,极大提升了发掘清理工作效率。

作为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修复技术带头人,郭汉中在做好自己工作的同时,还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向年轻同志悉心传授文物修复知识和实操技术,培养了一支作风硬、能力强、素质高的文物修复队伍。团队成员均成了行业内文物修复的技术骨干。

2021年,在原文保中心基础上建设的三星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正式开馆,三星堆博物馆成为国内首家融合文物保护修复与展示利用功能于一体的博物馆。同年,郭汉中领衔成立了文物修复技能大师工作室,配备了多种先进精密的文保修复仪器,他带领团队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开展课题研究。这种师徒传承制,也让三星堆博物馆的文物修复水平和文物保护学术地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