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四川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动态》(2024年第二期),以《打造新时代文明新村“好样子”》为题,向全省推介了石椅村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把送好理论政策、传好禹羌文化、开展好文明实践作为石椅村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方向,统筹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原文如下

↓↓↓

打造新时代文明新村“好样子”

2023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视频连线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强调,石椅村是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村,如今已成为了全国文明村;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要把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旅游搞好,你们是一个很好的样子,并给予“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殷切希望。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北川羌族自治县石椅村以文明村镇创建为抓手,整合各种资源,调动各方力量,创新方式方法,在服务群众中有效凝聚群众、引导群众,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

念好理论政策“送字经” , 推动党的声音入脑入心

通过组建宣讲队伍、搭建宣讲平台、创新宣传形式,将党的政策理论转化为“大白话”,“绘声绘色”地把新思想、新政策、新精神送进群众心中。一是组建分众化宣讲队伍,让群众愿意听。党支部按照“就亲、就近、就熟”原则,依托乡村振兴结亲帮扶、新乡贤、“五老”人员等力量,组建“结亲宣讲队”“草根宣讲队”等分众化宣讲队伍,并为每名在家党员确定5—10户包联群众,采取面对面唠家常的方式,引导群众从思想上感党恩,行动上跟党走,树立“科学致富、勤劳致富”的理念。二是绘制特色化宣传作品,让群众喜欢看。着力打造有“羌”调的文明实践项目,通过“指尖技艺+多色宣讲”“指尖服务+多元实践”“指尖交流+多维输出”等文明实践模式,以羌绣、草编、水磨漆等载体,将党的创新理论、党的二十大精神、“四史”、法律知识以及惠农助农等党的惠民利民政策融入其中,创作《羌家儿女感谢党》《清风颂廉政》等有特色的文艺作品,让广大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学理论、懂政策、知法纪、正品行。三是创新亲民化宣讲方式,让群众学得进。充分发挥“释比”等羌族传统治理精英和本地农民道德模范、文明标兵、村民党员等“新乡贤”在政策解读、法律法规等方面带头作用,创新采取脱口秀、说唱、快板、顺口溜、打岔等“演艺式”方式,通过举办晚间“感恩沙朗会”、唱响羌歌感党恩等演艺活动,让党的政策理论通俗易懂、入脑入心。

念好禹羌文化“传字经” , 推动文化根脉传承发展

结合羌族文化氛围浓郁、文旅资源丰富等村情实际,抓好羌风、羌韵、羌俗等民族文化传承发展,通过农文旅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民族文化和乡村特色产业繁荣发展。一是建好禹羌文化阵地,传习“羌风”。整合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群吉米家园、文化院坝、农家书屋等宣教阵地,依托手工羌茶、石磨豆腐、羌绣草编等非遗体验点,延伸打造母大爷禹羌优秀文化讲习所等3个文明实践基地,建设点多面广的禹羌文化阵地。借助60余名禹羌文化志愿者力量,组织群众传习禹羌文化、创新创作文艺作品、分享家规家训、教授羌歌羌舞羌绣等,累计创新创作歌曲《石椅羌寨我的家》、舞台剧《云上枇杷花正开》、微电影《石椅故事》等文化文艺作品30余个。二是丰富传统节庆活动,凝聚“羌魂”。借助党员干部、致富能人、文艺骨干、非遗传承人等群体力量,组建“尔玛人家”羌歌羌舞、“云上石椅”羌绣书画、“古斯都”运动健身等10余支群众文化文艺小分队,开展培训辅导、交流展示、竞演竞技等文化提升活动,以及“羌历新年”“瓦尔俄足”等羌族传统节庆活动,办好进寨仪式、舞龙巡寨、羌族祭山会、羌山恋歌会、羌族沙朗、非遗展演、坝坝宴等文化体验互动活动,不断丰富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石椅村成功入选全国“秋季村晚”示范展示点名单,被央视《山水间的家》专题推介。三是注重农文旅融合发展,振兴“羌寨”。依托独特的禹羌文化和花果茶树产业基础,采取“非遗+乡村振兴”“文化+乡村振兴”等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组织村民以住房、果园、土地、现金等入股成立旅游公司,培育农家乐、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修建石椅寨门、文化广场等文化展示阵地,开发羌民俗体验、茶文化研学等旅游项目。目前,全村有接待经营户23户,从事文旅产业户92户,占总户数的88.4%。2023年接待游客超过4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5000万元,人均收入超过6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0万元。

念好文明实践“兴字经” , 推动村民精神焕发活力

作为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石椅村以巩固全国文明村创建成果为抓手,将羌族优秀传统习俗与新时代乡风文明相结合,持续深入移风易俗,引导群众成风化俗,推动德治、法治、自治有机融合。一是深化志愿服务,“兑”出新动力。根据按需设岗、因事设岗、量才定岗的原则,设置文明新风倡导岗、环境卫生维护岗、旅游咨询服务岗、种植养殖技术传授岗等9类实践“岗位”,采取党员志愿者“领唱”、专业志愿者“合奏”、农民志愿者“主打”的方式,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在村走深走实。同时,实施文明实践积分制,开办积分超市,将志愿服务量化为具体实物和服务,让群众在参与文明实践活动时拥有获得感、幸福感。二是实施移风易俗,“践”出新风尚。修订完善具有民族特色的村规民约,通过举办“石椅家风故事会”“羌族好家规好家训分享会”等活动,实现“以村带户+以户带人”。每月20日文明实践集中活动日当天,组织村民集中开展“皂福议事·阿泽吉(羌语:面对面)”坝坝会,围绕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振兴、村民红白喜事等事项,集体商议决定村寨日常自治事务,对于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和问题,由村干部认真记录、现场回复,并组织20余名村民代表组成测评团,对相关事项答复及问题解决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和公示,得到群众一致认可。三是选树标杆榜样,“评”出正能量。每年开展一次“十佳致富能人”评选活动,选树一批扎根农村、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优秀农村青年典型和新型职业农民,推动以“头雁引领”带动“群雁齐飞”。大力实施科技兴农优秀农民工定向回引培养工程,培育回引“新乡贤”“田秀才”“土专家”30余人。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每年选树一批“文明院落”“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