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绵阳,远鉴四方。大家好,我是川观新闻记者祖明远。

4月5日晚,多媒体儿童剧《哪吒》在绵阳演出,吸引了许多小朋友和大朋友一起观看,现场掌声、笑声此起彼伏,一周前,这部绵阳原创儿童剧和李白文化、大熊猫、特色文旅线路等,一起来到福建厦门,参加绵阳首场“文化三推”活动,同样收获满满。

都是受到欢迎,相比《哪吒》这部剧而言,我觉得“文化三推”更值得研究。

因为文化交流活动,特别特别难以出彩。

各地文化具备鲜明个性,加之文化影响“润物细无声”,要长期坚持才能见效,所以很多文化交流活动容易办成“一次性”的、流于形式。

可归纳为:走出去不容易,走进去更困难。

而绵阳“文化三推”探索了破解之法,我觉得很值得研究借鉴。

首先要思考为什么“走出去不容易”?因为第一不敢走,第二走的成本怎么解决。

绵阳解法很有特色。

首先,“文化三推”不是凭空出现的。此前,绵阳坚持开放合作,已举行了6场市级“三推”活动,就是“城市形象推广、产业项目推介、特色产品推销”,第一站正是厦门。这次我在厦门遇到了许多绵阳非遗传承人,他们都是“故地重游”,面对外地群众很自信,展示和解答也很精彩,包括这次在厦门举办活动、宣传推广等,这些都是历练的结果。

第二,成本如何解决。要解释一下,绵阳“文化三推”全称是城市品牌推广、文化艺术推介、文旅产品推销。这里我们想强调的是“产品”这两个字,也就是说采取的是市场化的方法——带来的文艺作品在当地票房不错,参展的商品已在当地打开销路,而文旅资源也吸引了当地旅行社关注,有望近期形成旅行团到绵阳来打卡。因为产品有市场,活动才有前景。据了解,后续的“文化三推”活动已陆续提上日程。

那为什么“走进去更困难”?原因也有两点,一是缺乏好作品,不敢走出去;二是缺乏好品牌,别人不了解。这两点互为促进,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越不敢走出去,别人越不了解,就更不敢走出去……

解法也由“三推”而起。通过多场“三推”,绵阳特色文化“知晓度”已大幅提升,特别是提炼总结的“白”“红”“绿”三色,“白”,即绵阳是李白的出生地,就是李白故里;“红”,即绵阳是红色基因之城,就是科技之城,“绿”,即绵阳是绿色生态屏障,也就是熊猫家园。这三张名片已经打响了“知名度”。

同时,绵阳出“真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以繁荣乡村文化为例,绵阳启动乡村文艺人才招引计划,切实保障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同时,通过原创和引进的方式,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周周有演出,周周有剧看”已成为常态。

绵阳原创音乐剧《将进酒》在全国巡演,常常一票难求;这次来到厦门的原创多媒体儿童剧《哪吒》已在全国巡演了160多场;《归来明月》已在全国巡演90余场,接下来《李白归来》即将开启全国巡演……

从这个角度看,绵阳的“文化三推”推的不只是文化,更是一种新理念新举措,是如何做好文化工作的经验,是创新开展城市形象推广的探索。用优秀的作品、可持续的活动,变“单向的出发”为“双向的奔赴”。

策划:刘宏顺

主播/文案:祖明远、刘宏顺

拍摄/剪辑:付乔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