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张红霞 王怀 肖莹佩  

净透的蓝天下,七层窑洞群静穆着,透出壮观和神圣,半个多世纪前的红色风云衬托出伟大的精神。

初冬时节,位于甘孜县斯俄乡布绒朗山上的十八军窑洞群,如同绽放的红色花蕾,向来访者传递着当年解放军的英勇和胜利。

这里,是1951年十八军在修建甘孜机场时形成的“生活区”——占地8.4万余平方米,7层高,当年的3000余孔窑洞,如今还余1000多孔。

2019年,十八军窑洞群遗址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前缘:解决住宿,新建家园

在窑洞博物馆,可以了解到这些壮观的窑洞是如何形成的。

1951年春,解放军第十八军先遣部队胜利结束昌都战役。为了长期支援西进部队,西南军区决定用最短的时间,在甘孜扩建一个可以适应进军需求的机场。为解决住宿问题,上级决定:依着山坡自己动手挖窑洞。

当年4月,高原的土地正等待春天唤醒。挖窑洞首先要解决冻土的问题,战士只能先点燃草根将上层冻土融化,才好挖下面的。接着就是到宿营地数十里外的山林里砍树,架横梁、搭树枝,打造自己的“新家”。

经过几天的努力,窑洞修好了。年轻的队员们边唱着歌边高兴地美化新建起来的“家园”。开小窗便于通风;开内窗用于搁置物品;窑洞前开平台修“饭厅”;再用彩色石子嵌上“进军西藏,保卫祖国”等标语和各种几何形状的图案。“新家”内部和周围的环境得到了改善。

一片一望无际的旷野,起伏不平的小山丘上,就这样布满了一个个“蜂巢”似的窑洞群。

今世:修复窑洞,铭记历史

十八军窑洞既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更蕴含着浓厚的雪域高原和红色文化风情。如何保留这些窑洞群遗址,如何延续这段记忆,甘孜县做了尝试。

2018年12月,在甘孜县吉绒隆沟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上,入住的群众看到了一个镶嵌在栋栋藏式民居、条条水泥路中的另一幢别样建筑——窑洞式活动室。

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艰苦奋斗精神,2018年,甘孜县决定修复搬迁安置点内的6孔十八军当年挖的窑洞,并将它作为移民安置点内的活动室。活动室建筑兼具临时党支部办公、党员活动、日用品销售等功能,搬迁的群众可以在这里读书看报、锻炼身体、购买生活用品。

窑洞式活动室通过悬挂十八军在四川的系列图片、复原陈列办公环境等,让人一走进就能感受到厚重的历史感。6孔修复的窑洞和相隔不远的窑洞群一起,静静伫立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共同讲述着十八军进藏留在四川的山水间和人们心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