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张红霞 文/图

11月17日,全国著名“三农”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铁军带领团队在成都调研。这一天,他去了距成都市区40多公里的崇州市,去了解“明星村”五星村的新探索。

一天前,温铁军见到了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党委书记高德敏,他们是熟稔的老朋友。战旗村的故事,他很熟悉。

在这两个村身上,温铁军看到了他所关注的“三农”发展新理念。在战旗村,他看到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在五星村,他看到了他一直倡议的“市民下乡”。

调研途中,温铁军缝合起这些小块时间,结合他在成都的见闻,接受了川观新闻记者的专访。

“打破藩篱,推动真正意义的城乡融合”

记者:当中国城镇化率达到70%时,留在农村的人口仍然有4亿多,城乡二元结构会长期共存,城镇化与逆城镇化也会同时进行。那您认为,新阶段下,该怎么理解城乡融合?

温铁军:我先举两个逆城镇化的典型案例。在北方,陕西礼泉县每年接待游客1000多万人,其中有600多万人都是被袁家村吸引去的。这个300多人的村庄,吸引外来商户3000多家,吸引了一万多人在当地就业,成为新村民。在南方,浙江安吉县余村有村民1800多人,村里外来的上海人就有3000多人,他们租下村民闲置的两层三层小楼,投入4个多亿装修、改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逆城镇化的过程,就是“市民下乡”的过程,是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的过程。

为什么这么说呢?过去,我们说“孔雀东南飞”“一江春水向城流”,都是因为城镇化的动力。现在,数字经济带来了产业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外移,越来越多的机器人开始代替劳动力,这些因素都使城市更多的人空闲起来。这时,流向乡村成了一个必选项。一方面,不能任由乡村衰败下去;一方面,城市人口有“挤出效应”,两个层面都指向乡村振兴。所以,才会有“乡村振兴战略是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的说法。

在这个趋势背景下看,农村对于城里的市民而言,不仅仅是农产品等生活资料的供给,还包括良好的生态环境、民俗文化等精神消费。所以,我们今天得看到这一系列挑战,确实有大量的人口向城市流,也确实有主要的优质资源集中在城市,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特别是财政、金融优惠政策向乡村倾斜,资源流向也会改变。今年7月,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联合发文,促进人才、资金、技术下乡。

城乡两个要素市场实现流动,还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各种藩篱来推动真正意义的城乡融合,来实现乡村振兴。

“推进多业态社会化生态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记者:您说的“市民下乡”,过去曾引发过争议。您觉得该如何科学地引导新一轮“市民下乡”健康、有序地推进?

温铁军: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中,其中一条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乡村不是“水泥森林”“柏油荒漠”,它所保持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特性,比城市要充分、深刻得多,并且还没有完成资源经济的货币化。

现在,中央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到山水田林湖草沙等空间资源立体开发中,也就是说,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的“产业兴旺”,并不只是发展农业,而是要推进多业态社会化生态农业。

什么是多业态社会化生态农业呢?我的理解是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再加上一个生态资本化。举一个成都本地的例子。我们在崇州市五星村了解到,这个村已经有30多户来投资兴业的新村民,每户的投资规模大约在60万元,总额就是1800万元的社会投资。村里要求新村民必须带产业项目来,这样就吸引了200多位外出打工的村民回村就业,并且带动了本村年轻人加入村内创业,所做的民宿、文旅项目,并不比新村民差,这样为村里培育起了新业态。新、老村民的创业热,也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壮大,创造了多赢的发展局面。

在这个过程中,崇州的配套改革中最重要的举措,是用“三权分置”的理念全面开发闲置农房,通过给新村民“使用权”来激活农村宅基地等“沉睡的资源”。迄今为止,五星村已经转让了几十宗农房“使用权”,还没有发生纠纷。这个创新很有价值,对盘活农村大量闲置资产有借鉴意义。

温铁军参加节目

“深化改革,鼓励创新,尊重千差万别的农村实际”

记者:要使城镇化和逆城镇化相辅相成,还要推进哪些改革呢?

温铁军:16日的研讨会上,战旗村党委书记高德敏提到村里上一个项目,有关部门要求像城市项目一样“两边要各退出12米来”,这其实是提出了一个新的改革课题:过去的法律、政策、制度导向都是有利于加快城镇化的,是要让农民进城。接下来,各级政府要认真研究,做出尊重农村实际、适宜农村发展的顶层设计,包括法律、制度、政策,也包括从偏向于城镇化的规划转向逆城镇化的、多规合一的整体规划等。

浙江安吉出台了促进闲置农房(宅基地)流转的文件,提出“以租权形成物权”,并办理证书,让农村房屋使用权也可以转让,这和崇州的改革创新不谋而合。这些创新之举,都会对“有一个院子梦”的城市居民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与此同时,要大力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共同富裕。这一点在战旗村体现得十分充分,总结他们的实践就是:集体经济是收租经济。战旗村在收什么租呢?通过充分营销“雪山下的战旗村”的生态价值,在收“资源租”、在收“风景租”、在收“铺租”,“乡村十八坊”也好、“妈妈农庄”也好,所有这些资源资产都是租出去给租户,村集体吃的是“铺租”,是“商业租”,是“第三产业租”。

我在成都感觉很振奋,这座“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正在不断地转向生态文明思维。实践出真知,这几天我也像采蜜的蜜蜂一样,了解、研究基层的创新,并沉浸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