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吴平 李旭 蒋君芳/文 郝飞/图

10月14日,甘孜州乡城县正斗乡正斗村挨着路边的农田里,紫红色的谷穗硕大饱满,衬上高原的蓝天白云,像是网红拍照的打卡地。

其实,这里种的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藜麦”,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称为“唯一的一种单体植物就可以满足人体基本营养需求的食物”。

目前,这片720亩藜麦已经收割一半,基地负责人同时也是本村村民布朱介绍,藜麦对产地环境要求很严苛,今年第一年试种,产量达到400-500斤/亩左右,算比较理想了。

亩均收入千元,产业调整尝甜头

“正斗村传统作物青稞亩产300斤,每斤2-2.5元,土豆是自给自足,不外销。算下来村民一年到头从地里刨不出1000元。”正斗乡党委书记扎仁多登说道。

为了增收,需要调整产业,但确定主导产业却不容易。“乡城县热打乡试种玛卡,结果投入打了水漂。其他地方还试种过西瓜、杨桃,但不是种植出问题就是市场出问题。”扎仁多登介绍,引进藜麦,他们经过了慎重论证。

“弯路已趟在前面了,”布朱说道,新都桥镇有些种植基地土壤比较硬,需要用有机肥料改良;今年还有发现部分种植基地被国家三级保护动物土拨鼠侵害。4、5年前在云南怒江州等地试种时,由于降雨量偏多、有霜期偏多、光照不足、选地时没选阳坡等原因,造成种植出来的藜麦只能达到二、三级标准。

综合考虑“雷区”和优势,正斗村引进了一家云南藜麦企业租赁村民土地,试种了720亩藜麦,包括40%红藜,40%白藜,20%黑藜。今年的表现印证了这里不仅适合种植藜麦,还适于打造蛋白质含量最高可达27%的有机藜麦基地。

企业每亩支付300元租金、600-800元不等的劳务费,所涉及的100多农户,户均可收入7200元,亩均收入约1000元。

企业负责人金小刚表示,明年将扩大推广种植藜麦上千亩以上,届时希望村民有意愿自己来种,公司签订委托种植合约,通过订单包收购,这样老百姓收入会比现在翻一番以上。

开展初、深加工,巩固产业发展

今年围栏没做得很好,山上的牦牛转到山下时,为防止它们破坏藜麦,布朱不得不聘用20余名村民每天专门看牛,150元/天,耗费颇大。

“现在还没有灌溉条件,今年播种偏迟、收割也偏迟,由此碰上了牦牛下山捣毁了一些藜麦。明年计划围栏提前加固做好,对灌溉设备也增加一些。”布朱说道。

考虑到目前藜麦的市场销售价格(普通50元/公斤,有机100-120元/公斤)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市场消费能力,还有正斗村地理位置偏远,肥料的运输成本几乎等于肥料自身价格。为此,布朱计划在藜麦基地旁边建设牦牛、藏香猪、藏香鸡等养殖场,实现种养殖废弃物循环,这样肥料部分实现自给,助力当地藜麦培育价格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

金小刚介绍,目前藜麦已用在娃哈哈、农夫山泉、蒙牛、伊利、光明、肯德基、必胜客等国内外多家品牌企业的奶制品、深加工食品中,预计市场需求量会稳步增长。

有鉴于此,布朱计划明年在康定市建设藜麦初加工厂,已注册了“川藜”、“亚亚雄”(藏语,非常好之意),收购乡城、巴塘、新都桥等地种植的红、白、黑三种藜麦,生产藜麦米,并将分阶段建设深加工生产线,开发藜麦片、藜麦营养早餐粉、藜麦面条、藜麦小零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