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钟帆 范芮菱 摄影 肖雨杨

9月12日早上7点,岳正峰准时出现在西厢村游乐场的卡丁车区域,他左手拿着消毒液、右手拿着抹布,把每台卡丁车都仔细擦了一遍,“今天是周六,来村里耍的人肯定特别多,我要做好下晚班的准备。”从岳正峰家走到游乐场只需要2分钟,“一个月拿得到3000元,我守在家门口就能把钱挣了。”

在南江县,像岳正峰这样生活的人还有不少。近年来,该县提出了“生态立县、文旅强县”发展路径,将乡村旅游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柱,带动产业齐驱发展,百姓脱贫致富。数据显示,2019年南江县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01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7.3亿元。

创新“景区+农户”扶贫模式

西厢村坐落在南江县赤溪镇西南方向,距县城约37公里,开车半小时即可达到。这里是巴中周边居民最爱打卡的“网红村”,日前刚刚获评2020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走进西厢村,宽敞的道路进村到户,青瓦白墙的聚居点格外别致。龙腾峡的激情漂流妙趣横生,九重山下的流萤小筑最受年轻人喜爱。这里流传着胜似《西厢记》的“人狐恋”美丽传说,存活着我省最古老的千年金丝楠木和难得的百年香樟树群。

趁着周末,住在巴中市区的王伟专程驾车,带着老婆孩子前来放松。5岁的儿子东东最爱玩跑跑卡丁车,妻子则心心念念着能在留萤小筑住上一晚,“这里山清水秀,吃的、玩的、住的都齐全,很适合带全家人来玩耍。”王伟说。

东东吃完冰棍的包装袋刚刚装满旁边的垃圾箱,负责游乐场保洁的张秀珍见状,赶紧将给垃圾箱换了个干净的垃圾袋。今年50多岁的她原本是村里的贫困户,从游乐场开业起就在这里工作,“我这个年纪的人,出去打工不好找到合适的工作,幸好村里这几年旅游搞得好,才找到这个活路做。”如今,张秀珍一个月能挣两三千,家里也已经脱了贫。

近年来,南江县创新“景区+农户”扶贫模式,通过设置景区公益性岗位、生态产品销售点位等举措,让群众在家门口吃上“生态饭”。探索“三筹三变三集中”乡村旅游扶贫机制,文旅企业优先聘用贫困劳动力从事景区环卫、设施维护等日常工作,带动村民脱贫奔康。

仅2019年,西厢村接待的游客就达10万余人次,带动集体经济增收28.37万元,带动农户人均增收4000余元;128户群众参与企业管理、生产和服务,人均增收8000元以上。

坚持“产业发展规模化、新村建设景区化”思路,南江县目前已建成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1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16个、幸福美丽新村112个,并成功创建全省旅游扶贫示范区。

打造“产业+旅游”新兴业态

午休过后,张玉兴一家三口又“分道扬镳”了。他当天轮休,开车送父亲到隔壁村,帮老板招一群种树的临工。母亲则拿了把镰刀,准备去产业园给树苗除除草。

他家住在正直镇长滩社区,几年前这里还是大巴山里非常普通的一个贫困村。村里环境脏乱差,村民除了种地,几乎没有其他挣钱的门路。

变化始于2014年,四川七彩林科股份有限公司来到原长滩村流转土地,兴建彩林园区。原长滩村改成了长滩社区,村民变成了居民。张玉兴全家都到了园区务工,“现在家里三个人挣钱,日子好过得很。”

经过几年的打造,以独特的彩林景观为基础,长滩村摇身一变,成了国家4A级乡村旅游景区。村里还办起了“彩林节”和“大酥肉节”,游客越来越多,不少人回乡开起了农家乐、民宿。村里,农家乐七彩乡韵的老板张俊杰就是2016年春节后返乡的,“以前我们两口子在上海一个食品加工厂打工,一年最多能挣到6万块,现在我们自己当老板,一年挣得到12万。”

近年来,南江县坚持以“+旅游”为路径,发展了东榆工旅融合产业园、七彩林科研学旅行基地、光雾山世界地质公园研学旅基地、云顶茶乡茶旅融合体验园等一批新兴业态。以长滩社区为例,2019年接待游客达64.8万人次,产业带动周边1300多人脱贫致富,户均增收达到16000元/年,老百姓真正实现了“生活在社区、开门是景区、工作在园区”的生活。

2019年,全县接待游客1012万人次,旅游收入120.1亿元,连续三年旅游总收入位居巴中市第一,平均增速29.77%,文旅产业已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首位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