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向朝伦 燕巧

“今年‘女皇李’下树,收货的外地车排了一里长,山旮旯真少见。”9月23日,说起1个月前的盛况,正在管护李子树的剑阁县东宝镇长梁村村民何凯兴奋得连比带划。

剑阁县东宝镇被称为“三不搭”,地处广元剑阁县、绵阳江油市、梓潼县交界处,到三个县城的距离都有八九十公里远,长梁村到镇上还有3公里村村道。

区位差土地瘦,产业发展难。如今荒山坡上长出3000多亩繁茂的水果林,无声讲述着“果树进山果子出山”的曲折故事。

两种水果,瘦土变金”

9月23日,从长梁村村委会望出去,一大片碧绿的果树林望不到头。

林下,一群人在弯腰忙碌。“‘女皇李’刚下树,就像女人刚生娃,身体虚,要补营养,村民在施‘月子肥’。”长梁村第一书记解国强介绍。

对长梁村来说,这片2000多亩的李子树确实是大功臣。今年第一年挂果,每亩采果上千斤,亩均效益达到六七千元。按今年销售价格测算,以后盛产期,每亩收入超过万元。

当地很多村民连说“没想到”,原来种玉米、土豆、油菜,一般一年收入1000元就不错了,各种管理、翻地、播种、下肥、除草、收割等等活路,一年都在土里转。土瘦人累,产出不高,收益不佳,很多村民干脆摞荒外出务工。

几年前,东宝镇请来专家对长梁村土壤、气候、海拔一番检测,认为这个地适宜种李子、耙耙柑。引进龙头企业流转荒山荒坡,种植五月脆和蜂糖李。

国内李子很多,如何打造“长梁特色”?当地注册商标“女皇李”,并约请农业、海关技术人员定期监测水肥、药物使用,确保各项指标符合出口标准,建成水果出口基地。

良好的品质管控,让“女皇李”糖度达到20%,吃起来像蜂蜜一样甜,引得外地客商前来采购。“长梁村的‘女皇李’和新加坡、俄罗斯签订了长期大额出口合同,今年因疫情少量出口,以后出口多了可以提高价格竞争力。”东宝镇党委书记王清平说。

“女皇李”丰收,耙耙柑呢?此时正是耙耙柑长个子的时节,鸭蛋大小的果子,被黄泥色袋子笼住,在密密匝匝的绿叶里,十分显眼。

“耙耙柑长势不错,按往年的行情,今年1000多亩初挂果,预计亩采两千多斤,亩均收入万元左右。”解国强说,12月采摘可见分晓,当地注册的耙耙柑商标名“剑柑”。

两次考察,村民“变心”

由摞荒地和低产低效林改造的而成的水果林,一亩地收入从1000元左右涨到一两万元,村民们经历了从“不相信”到“亲眼见”的转变。

3年前,几位种植大户在镇村干部带领下到村里来,说要流转土地种李树、耙耙柑,很多村民不看好。 李子树,当地一些村民房前屋后也有,有的跟房子一样高,无人管,任其长,谁也没拿它赚钱。

说一亩李子能卖万元,很多村民不信。当说到种柑橘,部分村民以前种过却是败走麦城,理由是技术不行,卖相不好,贩子不收。大家的担心是,虽然说老板流转土地,但要是整不好,基地成了“烂尾工程”,老板损失农民也损失。

“在农民的土地上干事,再好的事还得让农民思想通。”东宝镇党委书记王清平说。

2017年10月,镇上开来4辆大巴车,组织300名村民外出考察,目的地:300公里外的成都市蒲江县。

一路看一路问,村民很震撼,一亩地种70棵耙耙柑树,亩产果六七千斤,可卖3-5万元,有的一棵树就卖了五六百元。

实地看了,村民自己算账:我们就折半,亩均收益也有2万元,比种粮食划得来。

回到村里,大部分村民同意把土地流转出去,大户负责技术、销售,村民在园子务工学技术。

但部分农户心里还有疑虑,留了两三亩口粮地,他们的想法很朴实:万一大户搞砸了,自己种粮不饿肚子。

2018年7月,镇村第二次组织两个大巴车,邀请60名村民再外出考察,这次去的地点是隔壁苍溪县陵江镇笋子沟村。他们种柑橘、脐橙,一亩地收入近2万元,有的一棵树收入就是五六百元。

两次考察,亲眼见证。长梁村村民卸下包袱,对大户有了信心,把自己剩下的口粮地也改种了“女皇李”“剑柑”。

今年“女皇李”初挂果,大户见了效益,村民也初尝甜头。村民胡成军,今年4亩“女皇李”卖了3万多元。“我的2亩‘剑柑’,从眼下长势看,到时可能收入2万多元。”何凯说,已经有外地客户在网上询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