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观察 叶海燕 川报观察记者 史晓露 刘付诗晨 王代强 何海洋

8月的沐川,竹林清幽,溪流徜徉,风景如画。

乐山市沐川县林竹资源丰富,过去是“靠山吃竹”,曾存活了数千家土法造纸厂,却是当地生态环境的一大威胁。

“靠山吃山”,如何换种“吃法”?

近年来,沐川县坚决以绿色打底,推动结构调整,结束了上百年的土法造纸历史,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生态脱贫”之路,绘就沐川生态蝶变。

关扶并举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8月14日,沐川县永福镇张村村,连绵的夏雨后,山上的竹林鲜翠欲滴,马上就到“打笋”的季节。

“过去村里主要发展慈竹,慈竹是纸浆的主要原料,村里有不少土法造纸作坊,污染比较大,如今村里改为发展价值更高的笋用林,人均可实现收入2100元。”张村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张鹏飞介绍。

截至2016年底,全县共有土法造纸作坊1247户,分布在16个乡镇,吸纳就业4000多人,是当地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但土法造纸工艺落后,水污染问题比较严重。

转变,从2017年开始。当年,沐川县打响了关停土法造纸厂的“环保攻坚战”,全县共关闭1247家土法造纸厂。

关停之后,如何引导企业转型,如何促进竹农增收,成为更大的考验。

“疏”与“堵”结合,沐川县一方面对按时按要求关闭的业主给予奖励补助,一方面开辟村民增收途径,引导产业转型升级。

在永福镇,关停320多家土法造纸小作坊后,该镇积极发展笋用林、茶果种植,形成高山笋、中山茶、低山猕猴桃的产业格局。 “我们村重点对现有8000亩慈竹进行低产低效林改造,着力培育食用笋、猕猴桃和茶叶三大特色产业。”张鹏飞介绍,如今该村发展笋用林已达3000亩,猕猴桃示范园区300亩,茶园1000余亩。

关闭土造纸作坊后,当地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依托绿水青山,不少乡村搞起旅游业。在永福镇新华村,当地引进业主流转土地60余亩,打造体验式休闲农庄,建设多肉主题园,带动了4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平时帮忙管理多肉植物,家里还养着一些鸡、鸭,种些新鲜蔬菜,一年下来可以挣个三四万元。”新华村村民罗霞说。

在生态修复中建强绿色产业。随着竹产业转型升级,沐川竹产业年综合产值近50亿元,2019年全县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达5300元,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3.8%。

做强绿色产业 消费扶贫助农增收

8月14日,走进沐川县高笋乡安坪村,一片翠绿的李子产业园映入眼前。今年,是李子产业园挂果投产的第二年。村民万绍永说起自家15亩李子的收益,脸上笑开了花:“今年每亩产了2000多斤的李子,卖了3万元,光一亩地就有近3000元的收益呢!”

安坪村曾是省定贫困村,地处偏远,产业落后。万绍永回忆:“以前我们都是靠种水稻、玉米维持生计,一年到头,一亩地只有400元的收入。”

农村要发展,产业支撑是关键。2016年,乐山市司法局派驻安坪村的驻村帮扶工作队,带着“娘家人”捐助的5万元产业发展资金,发动村里的党员、村组干部,率先打造李子产业党员示范园300亩,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实行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李子园从300亩扩大到了2000亩,村里90%的农户都种上了茵红李。”安坪村第一书记庞君说,2019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5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9.6万元。

为加快推动绿色发展变革,近年来,沐川县还引导社会资本16.5亿元参与绿色产业发展,在社会各界大力帮扶下,大力发展林竹、茶叶、林下养殖、果蔬、中药材五大优势产业,实现“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

产业扶贫关键要解决销路问题。2020年安坪村的茵红李产量达到200余吨,上千亩,百余吨的李子如何卖?

“村里主动帮助对接批发商、农超和市属商会,搭建起 ‘批发+农超+采摘 ’的李子综合销售网络,今年实现种植户户均增收4500元。”庞君介绍,安坪村还将开发“春赏花、夏摘果、秋垂钓、冬庖汤”乡村旅游业,逐步形成“生产+销售+加工+乡旅”综合发展模式。

为促进消费扶贫,去年以来沐川县还与浙江衢州市所辖的江山市签署了框架合作协议,作为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帮扶市,江山市积极发挥电商和物流优势,牵线两地国资企业联合出资成立沐川县乐衢生态农产品有限公司,打造“商超直销、单位购销、电商营销”三大渠道,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沐川县优质农副产品走进东部市场。目前,共销售沐川腊肉、魔芋等绿色优质农副产品共计2166万元,惠及608位贫困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