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范芮菱 钟帆 摄影 肖雨杨

在巴中市关坝高速公路收费站的一旁,“小田村”的路牌指向远处的上山路。天下着小雨,车轮溅起点点泥浆,半个多小时的山路格外漫长。

大山深处的村子,能有多好?抱着这样的疑问,9月13日,记者来到“乡村道德银行”发源地小田村,实探村子的治理之路。

“以前起床了,铺盖一蹬,就起来做活路。没洗的碗筷随便放,吃的瓜子壳到处甩,哪儿管你干不干净?自从道德银行弄起之后,我不理床不扫地,就绝对不得出门!”见到记者,刚刚打扫完家里卫生的小田村村民覃发英坐下来,捧起一把瓜子,滔滔不绝地讲起了这几年,村子的变化。

小田村村民覃发英

2016年,小田村摘掉了贫困村帽子,物质条件大改善。但帮扶干部发现,小田村不少村民缺乏健康的生活习惯,个别村民长期不刷牙不注意家庭和个人卫生,村民患病率偏高;个别脱贫后的贫困户还存在依赖心理;由于大量人员外出务工,邻里之间关系淡薄,尊老敬老孝老氛围未形成;一些陈规陋习,如高价彩礼、红白事大操大办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为了让村民养成好习惯好风气,2017年7月,小田村在帮扶单位巴中市委宣传部的引导下,导入银行管理理念,创造性地开展“乡村道德银行”建设活动,趟出了一条乡村治理的新路子。

油、盐、米、被子……都可以用积分换

“我们按遵纪守法、移风易俗、勤劳致富、清洁卫生、孝老爱亲等5大项32小项,给村民家庭评分。积分每月一评定,每季度一兑换,每年按总积分选出5户幸福家庭予以表扬。”巴中市委宣传部驻村第一书记唐强介绍,道德银行实行3年来,村民的精神风貌、道德素养发生了质的改变与提升。近日,小田村进行了今年第二季度的积分兑换,不少村民兑换了油、盐、米、被子等物品。

“以前村里经常有人吵架、闹矛盾。邻居需要帮忙,也很少有人主动去帮。现在有了道德银行,大家都变得团结咯,村里的氛围也越来越好。”覃发英说,如今村里嚣张跋扈、蛮不讲理的行为消失了,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的社会风气也形成了。

说完,他起身走向前院,向记者展示他养的20只鸡,这些都是他今年在道德银行用积分兑换的鸡苗,如今已渐渐长大。“再养两个月,它们就可以卖钱咯。”说到这里,覃发英的脸上流露出幸福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