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刘付诗晨 王代强 史晓露 何海洋/摄影

8月12日下午两点半,在位于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雪口山镇黎明村的扶贫制衣工厂一楼车间里,吉石罗布和工友熟练操作高速切布机,将布料切成规定大小。“工资计件,一天能挣150元左右。”今年25岁的吉石罗布说着。

2017年以来,马边县用时3年在黎明村建起易地搬迁楼盘式安置集中点。下山,上楼,用上自来水、天然气……从雪口山镇黎明村、永兴村、温水凼村等7个行政村搬迁而来的593户2912名农户安有所居。为保障这个全市最大易地搬迁安置点的群众实现“搬得来、住得下”,对口帮扶马边县的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在黎明村2组援建了这个制衣工厂,创造就业岗位85个,主要以当地贫困群众为主。

就近就业

输血变造血

工厂取名“越马服装厂”,意为越城区和马边心连心。去年10月工厂投用,意味着东西对口扶贫协作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记者看到,工厂共有两层,上层主要是缝纫加工,下层主要是货物打包,近段时间的产品主要是T恤。在二楼车间,30多名妇女和几名男性员工,正一丝不苟地操作缝纫机。他们绝大部分和吉石罗布一样,就是住在旁边安置点新家的居民。

据介绍,制衣厂的总部在浙江,厂长胡文强说,工厂总投资500万余元,还不包含100多万元的设备。工厂订单由总部派发,原料和设备也从浙江运来,生产加工完再运往浙江——原料和市场两头在浙,综合利用马边的优惠政策及更低的人工成本优势,企业在东部与西部之间,实现产业链的优化配置。

受疫情影响,春节后,“越马服装厂”原计划加工订单外贸出口的T恤等业务被迫终止。为保障车间顺利开工,由浙江省绍兴市勇大制衣有限公司对接国内订单,2月底开始,车间改为生产民用口罩、国内成衣制作等,保证车间工人除去保险后工资收入2000--4800元。

29岁的张春梅一家曾是村里的贫困户,家中有7口人,3个小孩,过去一家人住在山上的土坯房,现在搬进了集中安置点的楼房,张春梅也在制衣工厂找到了工作。“对这个工作很满意,扣除保险,一个月还有3000多远的收入。”张春梅说,父母身体不好,干不了重体力活,过去主要靠老公在外务工,“现在我不仅能补贴家用了,还能照看老人和小孩。”

“截至目前,我们已经支付工资10多万元。”胡文强说,工厂每年可生产200多万件T恤,目前还缺工人,未来主要还是锁定贫困户招聘,“要为脱贫奔康多出力。”

下山上楼

村民变居民

离工厂不远处,就是吉石罗布的家。那是伫立河畔,带有彝族特色的明黄色居民楼群。

吉石罗布是原是雪口山镇羊店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搬进了工厂旁边的集中安置点。“过去在青海、福建都打过工,一个人在外面很想家,现在通过车间窗户就能看到我家的阳台,不过几百米距离。”

村里的生活也有了大变样。平坦的水泥公路从县上通到村里,车间旁就是乡客运服务中心,不时有县上回来的大巴车停靠在一旁。在车间务工巧洁阿果告诉记者,乡客运服务中心刚建成时,一天间往返马边的大巴只有几趟,“越来越方便,现在每天来回有20班”。

和城里客运站无异,中心设有候车室、售票室、公共厕所等便民设施。在中心背后,贴着一则就业扶贫岗位需求表,和东西部协作外出务工鼓励政策,来往人群不时驻足观看。

沿着贯穿全村的小河,从客运中心再向上游走,进入一片开阔的文化广场。广场上,骑车的、拉货的、逛路的、跳坝坝舞的,熙熙攘攘。供村民和游客休闲的公共座椅上,还贴有细致到乱停乱放罚款多少元的村规民约。居民楼前,超市、餐馆、农具店排成行,俨然一副小区模样。“原来不敢想,现在也过上了城里的生活”,巧洁阿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