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袁城霖 吴晓铃 樊邦平 杨树

8月4日12时许,火辣的太阳炙烤着达州市开江县讲治镇程家沟村。在村里蜿蜒而上的沥青山路上,一辆沾满泥土的白色奔驰轿车一路疾驰,最终停在程家沟村党群活动中心院坝阴凉处。

“大妈,慢点,下回要去镇上查病,你吆喝一声就是。”“谢谢余书记!下回还找余书记。”车门打开,下来一位衣服洗得败色、脸庞晒得黝黑的小伙子,他小心扶出副驾上的老人。

村民口中的余书记,是自带“座驾”到村上担任第一书记的扶贫干部、南开大学博士毕业生余彦波,今年33岁,2018年7月被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委派到这里。

初到程家沟,余彦波的博士学历让村民景仰,但对于工作能力,不少村民持有怀疑。“这个书呆子,怕是吃不了农村的苦哦,呆不久!”

余彦波决心证明自己。与村社干部一起,余彦波一个月内走访了全村129户贫困户。起初,余彦波与村民各自对不懂对方说话,为了能与老百姓深入交流,余彦波主动学习四川话,和村民打成一片。

“余书记的车,基本上是村里的公车哦。”村支书童德顺说,赶场、看病、上学,余彦波的奔驰车在村里招手就停。“有一次,送一位有痴呆症的村民去县城做残疾鉴定,以便于申请国家补助,村民来回都吐在了余书记车里。”

说着,童德顺回头指着奔驰车。“山路窄、弯急,右前灯、右侧门都撞坏过,修了很多次,车身不少地方留着刮花的痕迹。把30万的奔驰车开成面包车咯。”

“在成都,一两个月洗一次车,现在半个月洗一次,还是挡不住车子‘衰老’。”余彦波笑呵呵地说:“在成都没车出行不方便,2017年6月拿出毕业后工作第一年的全部积蓄按揭买车,在驻村前只开了不到0.5万公里,到了村里爬坡上坎,现在有3万公里了。”

“不心疼车?”记者问。“不心疼!车本就是代步工具,重要的是使用好,让老百姓方便。妻子觉得我做的事情很有意义,也很支持我。去年,她还来村里呆了几天,听到老百姓对我的评价很好,我对村民的帮助让他们改变很大,非常支持我。”

“余书记帮我们搞产业、卖东西,做了很多事情。几个月前才帮我们安了路灯。”村民王家兰说。原来,得知村民有迫切在村主干道安装路灯的愿望,余彦波通过省经信厅联系捐赠单位,安装了路灯110盏。

贫困村脱贫致富,必须发展产业,余彦波深谙这个道理。童德顺介绍,利用省经信厅给予的产业帮扶资金,余彦波帮助程家沟村新发展三红蜜柚100亩、青花椒100亩、大雅柑100亩、青脆李200亩,村产业进一步壮大。他制作宣传视频,通过微信、抖音推广村里的农产品;还联络与中国邮政、德邦物流签订合作协议,打通物流渠道,降低销售成本。

明年2月,余彦波将结束驻村工作,返回经信厅。记者追问“接下来半年,你有什么打算?”“还要进一步夯实村集体经济。把村里的青蛙饲养业发展起来。”

“小伙子能干,天天都想着村里的事,从不拿自己当外人。”童德顺上前搂住余彦波的肩膀,认下了这位来自省城的“小兄弟”。